首页 > 历史军事 > 不良人:诸位,一起复兴大唐吧! > 第513章 灯火阑珊处

第513章 灯火阑珊处(1/2)

目录

第513章灯火阑珊处

正月十五,天色未暗,汴京城的脉搏却已提前搏动起来。

持续三日的上元灯会不设宵禁,坊门洞开,人潮如同决堤的春洪,从交错的街巷中汹涌而出,汇聚至宽阔的御街及其周边,奔腾流淌。

御街两侧,早已搭起连绵不绝的灯架。

匠人们竭尽巧思,扎制成百兽、仙娥、楼阁乃至演绎整部《三国演义》故事的灯组,光线透过彩纸流淌出斑斓的色彩,将整条长街映照得宛如白昼。

卖面茧、圆子、月亮糕的食摊,香气勾得人挪不动步;表演吐火、吞刀、走索、鱼龙曼衍的百戏艺人,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喝彩声、惊呼声、嬉笑声浪般此起彼伏。

汴河之上,亦是灯火浮波,无数莲水灯顺流而下,与岸边灯影交相辉映,恍若星河落地。大唐再立,万象更新,这上元节的盛景,便是最直观的所在。

皇城之内,虽无市井的喧嚣,却另有一番庄重繁华。

廊庑殿阁间,各式宫灯早已悬挂齐整。

不同于民间的热闹,宫灯用料更为考究,丝绢为面,金线勾勒,水晶、琉璃为饰,造型或典雅或奇巧,光线也更为内敛柔和。

宣德楼前,一座巨大的鳌山灯棚已然点亮,其上山川人物、珍禽异兽皆以彩灯构成,细节精妙,熠熠生辉,将楼前广场映照得如同仙宫琼阁。

今夜,皇帝并未在宫内设宴,而是将宴席直接摆在了这宣德楼之上,以示与臣民同乐之意。

楼台之上,视野开阔,夜风微凉,但满目人间烟火,璀璨夜景,又如何能真感到半分寒冷

宴席并未因在室外而减损半分皇家气度,紫檀木案几列次排开,金器玉盏,流光溢彩。

萧砚坐于主位,只一身圆领赤黄袍衫,以一支寻常玉簪束发。

他姿态放松,一手持着白玉酒杯,目光平和的扫过楼内楼外,但见楼内是衣香鬓影、环佩叮咚的女帝与众妃,以及紫袍朱衣、气度雍容的重臣;楼外是万灯齐燃、人声鼎沸、浩瀚无边的汴京夜景。

女帝坐在萧砚左侧稍下的位置,唇角含着几分浅淡而得体的笑意,不时侧首,与他低声交谈一二。

姬如雪坐在右侧,一袭湖蓝色宫装,外罩着雪狐裘坎肩,清丽依旧,气质却愈发沉静温婉,正细心将一枚剔了刺的鱼肉放入萧砚盘中。

蚩梦挨着姬如雪,今日戴了她那顶心爱的娆疆银冠,穿着色彩明艳的衣裙,眼睛亮晶晶打量着案几上琳琅满目的菜肴点心,又忍不住频频望向楼下让人眼缭乱的灯海与百戏,听到有趣处,便下意识去拉姬如雪的袖子。

降臣的位置稍远些,只慵懒的支着下颌,怔怔望着楼下芸芸众生,眸光迷离,不知神游何方。

述里朵与耶律质舞坐在她对面,只是与她一并赏着上元夜景,安静用着膳食,偶尔低声交谈一句。千乌、巴戈、李存忍等人亦各按品阶落座,仪态万方。

在最临近皇家靠近栏杆的一席,候卿与阿姐显得尤为特殊。

前者依旧是一身白衣,却是对面前一盏造型奇巧的走马宫灯颇有兴趣,用骨笛轻轻点着桌面,似在应和其旋转韵律,潜心研究。

而阿姐则活泼得多,几乎是趴在栏杆上,半个身子探出去,指着楼下卖人面塑的摊子,嘴里叽叽喳喳:“额滴!额滴!侯卿你看内个!亮晶晶!好看着咧!”

她一边说着,一边毫不客气的将案上精致点心往怀里揣,腮帮子塞得鼓鼓囊囊。宫人们侍立一旁,对此似已见怪不怪。

乳母将穿戴一新的李明昭抱了过来。小家伙半岁多,胖嘟嘟的,被楼下巨大的声浪惊了一下,旋即又被绚烂的灯火吸引,见到萧砚,便张开藕节般的小手,咿咿呀呀的求抱。

萧砚面上笑意加深,放下酒杯,将儿子接过来,放在自己膝头,用筷子蘸了一点米糊糊,耐心喂到他嘴边。另一边,李岱也被抱了过来,却是由女帝含笑接过,温柔逗弄。他性子似乎更安静些,只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的张望,不哭不闹。

这番景象,落在楼上众人眼中,自是各有感触。

女帝眼中的笑意更深了些,姬如雪看着,亦是不由自主的脸上带笑。蚩梦看得有些出神,下意识摸了摸自己平坦的小腹。

降臣回眸看向萧砚时,目光正好掠过蚩梦这细微的动作,忍不住挑了挑精心描画的眉,旋即又若无其事的移开视线。连阿姐都暂时被吸引,回过头含糊不清的嚷道:“哎呦,这小娃娃,瓷实的很!”

萧砚逗弄了几下儿子,抬眼看向一直都显得有些安静的蚩梦,便笑道:“蚩梦,可是这些菜肴不合胃口听说千乌今日特意让尚食局添了几道西南风味的,辛辣些。”

蚩梦闻声抬头,忙摆手道:“不是的不是的,菜都很好吃的!”

她顿了顿,见周遭目光汇聚过来,声音便被楼下的声浪盖过些许,低了些:“就是……就是想起往年这个时候,在娆疆,老爸老妈会带我去看跳月,围着篝火唱歌跳舞……”

楼阁上近处的几人安静了一瞬。萧砚了然,声音放缓:“待南疆事务平定,道路畅通,我便带你回娆疆省亲,亦可接黔国公与夫人来汴京小住,你看可好”

蚩梦眼圈微红,却用力点头,绽开一个明媚的笑容:“谢谢小锅锅!哦不,谢谢陛下!”

这时,丁昭浦趋步上前,低声禀报韩延徽、敬翔、杨涉等几位大臣已依约而至。按制,上元佳节,皇帝常赐宴近臣,以示恩荣。

萧砚颔首:“宣。”

几位重臣身着紫绯官袍,次第近前行礼。在此等场合,虽是与君同乐,亦保持着臣子的恭谨。萧砚赐座后,君臣略作寒暄。酒过三巡,气氛愈加热络。

杨涉须发皆白,精神却矍铄,他今日显然心情极佳,持杯起身,朗声道:“陛下,老臣见此盛世元夕,不禁心潮澎湃,偶得几句歪诗,愿献于陛下,以助酒兴。”

众人皆被提起了兴致,萧砚微笑抬手:“杨公不必多礼,但请无妨。”

杨涉清咳一声,面对楼外山河,昂首朗声吟道:“火树银耀汴京,太平歌吹满皇城。万民同乐洪武夜,共祝河山永固宁。”

诗虽平实,但颇为应景,且一片赤诚颂圣之心溢于言表,殿内众人遂纷纷出声赞好。萧砚亦笑道:“杨公有心了。赐杨公金帛十匹,以酬雅意。”

韩延徽与敬翔相视一笑,他们二人倒并未即席赋诗,敬翔只是由衷感慨道:“臣遍历乱世,所见多饥馑流离,如眼前这般百姓安泰、上下同乐之景,实乃陛下仁德所至。”

韩延徽接口:“正是。新政得以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方有今日仓廪充实,百姓安乐。此灯此火,非仅锦上添,实是民心之所向。”

萧砚听着,目光再次投向殿外隐约可见的璀璨灯火,缓缓道:“二位爱卿所言甚是。朕愿这汴京灯火,终有一日,能照彻天下每一个角落,使我大唐每一位子民,皆能享此太平之夜。”

待宴饮再续,酒过数巡,楼下的欢呼声浪一阵高过一阵,如春雷滚动,不绝于耳。

萧砚放下酒杯,目光扫过楼下那一片灯的海洋和涌动的人潮,一旁的鱼幼姝遂当即对乐伎们微微颔首,乐伎们心领神会,丝竹之声渐歇。

萧砚便站起身,笑道:“如此良夜,不可负此万家灯火。诸卿,随朕一同登临,更近些看看朕的子民,也让朕的子民,看看你我君臣。”

女帝、姬如雪及众妃随之款款起身。韩延徽、敬翔等大臣也立刻离席,恭然应是。

一行人并未走远,只是从设宴的楼阁移至外侧更开阔的栏前观景。

甫一登楼,声浪便扑面而来。

宣德楼前广场及延伸出去的御街上,早已是人山人海。

万千百姓翘首以盼,见到那抹赤黄色出现,顿时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万岁”之声,声浪震耳欲聋,仿佛要将宣德楼的瓦片都掀动。禁军士卒甲胄鲜明,竭力维持着秩序,在人群中隔出必要的通道和安全距离。

萧砚走到楼前栏边,凭栏而立。

夜风吹动他额前的几缕墨发,楼下是万千点亮的灯火和无数仰望的面孔,那些脸上洋溢着简单的快乐与满足。汴河如一条镶满宝石的玉带,穿城而过,画舫游弋,歌声缥缈。更远处,民居坊市的灯火连绵不绝,与天际繁星几乎相接,不分彼此。

他静静看了片刻,面上始终带着几分淡淡的笑意。这万里锦绣江山,兆亿黎民百姓,此刻的欢腾与喜悦,皆系于他一身。

这份重量,他此刻感受得无比清晰,无比深刻。

“真美啊。”女帝在他身旁轻声感叹,凤眸中倒映着下方璀璨的光河。她略一沉吟,声音温婉动人:“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火树银合,星桥铁锁开。九郎治下之盛景,更胜古人诗中所绘。”

姬如雪静立于萧砚另一侧,并未言语,只是不由抬眸望向他的侧脸,那轮廓在漫天光华下显得愈发清晰俊朗,她又看向楼下那片被他亲手一步步缔造而出的太平盛景,唇角轻轻抿起一抹恬淡而满足的笑意。

这时蚩梦正与阿姐趴在栏杆上,指着远处那座巨大的凤凰灯组雀跃不已。听到众人吟诗,她忽然回过头来,眼睛亮得惊人,喊道:“窝也觉得好漂亮!就像…就像天上的火烧云,一下子都掉进河里了!烧得整条河都亮晃晃的!”

萧砚不由失笑,语气带着赞赏:“这比喻……鲜活灵动,意境实妙。”

降臣斜倚栏杆,眼波掠过萧砚的背影,唇角勾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媚意自成:“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陛下,这般盛景,倒让人想起些有趣的往事呢。”

述里朵微微颔首,接道:“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昔日只闻诗中语,今日得见天朝上元盛景,方知何为真正的盛世气象。”

耶律质舞乖巧跟在她身侧,歪着头努力想了想,然后睁大了清澈的眼睛,望着萧砚连连认真颔首。

萧砚侧首,微笑看向二女,倒未料到降臣和述里朵竟能不约而同共引李商隐诗句,且各取其意,这一位妖娆御姐,一位草原太后,竟皆是对中原诗书浸染颇深。

随行登楼的韩延徽抚须叹道:“《诗经》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今日方知其意。此等景象,非陛下圣德,焉能得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