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1章 全球人才收割机(第一更,求订阅)(1/2)
万户角的地面控制中心里,凌晨三点的空气仍弥漫着咖啡的香气,却压不住科学家们越来越激动的呼吸。
诺亚双眼紧盯着主屏幕,指尖悬在键盘上方,连呼吸都放得极轻——天神之眼望远镜发回的首批图像数据,正在从遥远的太空传输进来,屏幕上的像素点一点点拼接,逐渐显露出宇宙的轮廓。
“出来了!”随着数据传输进度条跳至100%,操作台前的年轻研究员突然惊呼。屏幕上,一幅清晰的星云图像缓缓展开:蟹状星云的中心区域闪烁着淡蓝色的光芒,丝状的气体云像被风吹动的绸缎,在黑色的宇宙背景下舒展,每一缕纹路都清晰得能看清细节,连星云边缘的恒星都闪烁着细碎的光点。这是人类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蟹状星云的核心结构,比地面望远镜拍摄的图像精度高出数十倍。
诺亚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他伸手捂住嘴,却还是抑制不住哽咽——他终于在这里见证了历史!
5年的研发、无数次的调试、发射前的忐忑,在看到这幅图像的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报。控制中心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科学家们互相拥抱,有人甚至激动地跳了起来,手里的咖啡杯都差点摔在地上。
“立即进行数据校验,确认图像真实性!”
在片刻的激动之后,周康杰迅速恢复冷静。经过三个小时的反复校验,确认图像未受宇宙辐射干扰,数据完全可靠后,他拨通了袁家骝的电话,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
“头,天神之眼成功了!首批图像超出预期,我们看到了从未见过的宇宙!”
当天清晨,这些珍贵的宇宙图像就被送到了全球各大媒体的编辑部。
《南洋时报》的编辑们看到蟹状星云的图像时,毫不犹豫地推翻了原本的头版排版,用整版篇幅刊登这幅图像,标题用加粗的黑体字写着:《天神之眼望远镜传回宇宙首秀,人类视野延伸至220亿光年》。报纸印刷车间里,机器连夜加急印刷,第一批报纸刚运到街头报摊,就被早起的市民一抢而空。而更多的人则是通过电视屏幕观看着这些刚刚传回的画面。在节目中天文专家在镜头前解释:
“这张蟹状星云的图像,不仅能帮助我们研究恒星的演化,还能为宇宙膨胀理论提供新的证据。天神之眼的成功,是全人类共同的科学成果。”
“快看这个星云!太漂亮了!”
在纽约街头,一个男孩举着报纸,兴奋地向父亲喊道。父亲接过报纸,看着图像里那片如梦似幻的蓝色星云,忍不住感叹:
“原来宇宙是这样的,以前在课本上可看不到这么清楚的照片。”
与此同时,全球各大电视台的早间新闻节目,也将天神之眼的图像作为头条。ABC的新闻主持人,正通过电视屏幕,向观众展示着天神之眼拍摄的另一幅图像——木星表面的大红斑清晰可见,周围的彩色条纹像油画一样绚丽。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太空视角,如此清晰地观测木星大气活动,”
主播的声音带着激动:
“天神之眼望远镜就像人类的‘宇宙之眼’,帮我们揭开了宇宙更多的奥秘。”
在巴黎,《世界报》的头版用“宇宙的礼物”为题,刊登了天神之眼的图像;在伦敦,街头的电子大屏循环播放着星云的动态图像,吸引路人驻足观看;在悉尼,天文爱好者们自发聚集在天文台,拿着报纸上的图像,与望远镜观测到的景象对比,兴奋地讨论着宇宙的奥秘。
而最出人意料的地方是哪里?
是春城,在春城的春城电视台的早间新闻里,进步号航天飞机发射成功以及天神之眼的图像同步播出。在电视屏幕前,人们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些神奇的宇宙图像,眼里满是惊讶。
显然,这一切实在是太过匪夷所思了,这还是他们第一次,如此直接的看到这样的新闻。
其实,这一天,大抵上全世界都是极度震惊的。
毕竟,这是人类第一次可以以天神的视角去窥探遥远的宇宙,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天神的话。
不仅仅只是普通人如此,李毅安同样也是如此,他看着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送来的照片时,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些图像不仅仅是一张张漂亮的照片,更是人类探索宇宙的新起点。
从这一刻起,天神之眼望远镜将带着人类的好奇心,在太空中继续前行,也许它真的可以有新的,甚至可以改变未来的发现。
毕竟,相比于哈勃望远镜,“天神之眼”不仅仅只是更昂贵,而是更强大,毕竟它增大了口径。从理论上来说望远镜就像一只“光线收集桶”。它的集光能力取决于主镜的面积。面积越大,能收集到的光子就越多,就能看到更暗、更远的天体。
从2.4米到4米,这个主要提升不是“望得更远”,而是“看得更清”和“看得更暗”。
看得更清意味着图像分辨率更高,细节更丰富。看得更暗意味着能探测到更微弱的光线,从而发现更遥远、更古老的天体。
它能拍下遥远的宇宙,而且拍出来的照片画质更细腻、噪点更少、在极度昏暗的环境下也能拍出清晰的照片。
“4米的天神之眼”理论上可以探测到更远、更古老的星系,可能将人类的可观测宇宙边界再向前推进一大步,达到约220亿光年,甚至更远。
“那它能不能找到另一个地球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