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8章 开放北境(2/2)
好奇的游客、敏锐的商贾、甚至还有一些暗中观察的学者和探子,怀揣着各种目的,涌入了这片对他们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北境的“特色观光业”在季如歌的精心策划和赵奕镜头的大力宣传下,迅速走上了正轨,并且愈发成熟。
游客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看极光、住酒店、草原骑马这“老三样”。北境方面开发出了更多深度体验项目:“工坊探秘”:游客可以参观特定对外开放的工坊,看到北境如何利用改良技术批量生产优质皮具、锻造精良刀具、加工特色食品。他们惊叹于流水线的效率和工匠的娴熟技艺,对北境的生产能力有了直观认识。
“农庄体验”:游客可以前往模范集体农庄,体验采摘北境特有的寒地果蔬,品尝农家饭,了解北境如何在高寒地区发展农业,保障粮食供给。
“文化沉浸”:万福村的“文化展示中心”成了热门景点。里面的沉浸式光影体验厅让游客流连忘返,而新增的“北境历史长廊”(经过精心编排)则向游客讲述了北境如何从一片苦寒之地,在现任领导者带领下发展到今天的艰辛与辉煌,subtly强化统治的合法性与功绩。
“军事展示”:在严格控制的特定区域和时段,游客可以远观北境军队的操演。整齐的队列、精良的装备、高昂的士气,无声地展示着北境的武力,既是一种威慑,也是一种吸引(对部分崇尚武力的游客而言)。
这些项目环环相扣,既展示了北境的美好、新奇、强大,又避免了核心机密的泄露。所有行程都在北境人员的引导和监督下进行,游客看到的,都是北境想让他们看到的。
巨大的客流带来了巨大的财富。酒店住宿、餐饮消费、商品购买、项目体验……每一项都价格不菲,为北境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这些资金又被迅速投入到新一轮的建设、技术和军备发展中,形成良性循环。
更重要的是,这些亲眼所见、亲身体验的南境游客,成为了北境最有力的“口碑传播者”。他们返回南境后,带来的不再是模糊的传闻或零星的“照片”,而是成体系、有细节的见闻。他们谈论北境的整洁有序、高效生产、强大军力、独特文化,其说服力远超北境自身的宣传。
南境新帝乐见其成。开放旅游不仅缓和了边境紧张,带来了税收(对入境商品和人员征收关税),转移了国内部分对现状不满的注意力,还让他能借此机会,以北境为参照,推动一些南境内部的有限改革,比如鼓励工商、改善市政等。他甚至暗中允许一些官员以私人身份前往北境“考察学习”。
当然,暗流依旧存在。南境朝廷中仍有顽固派对此忧心忡忡,认为这是在“饮鸩止渴”,担心北境的文化和影响力会腐蚀南境根基。北境内部也有声音担忧过度开放会带来安全隐患,稀释北境自身的文化认同。
但总体上,和平与交流成为了主流。边境线上,剑拔弩张的气氛大为缓解,取而代之的是繁忙的市集和往来的人流。
赵奕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移。他不再需要偷偷摸摸地记录,而是成为了北境官方的“首席记录官”和“宣传总监”。
他带领着一个团队,负责拍摄制作官方宣传片、旅游推广片、甚至是一些记录北境建设成就的纪录片。他的镜头更加宏观,也更加注重策略性,每一帧画面都服务于北境的整体形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