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还未开始便已结束(1/2)
日记:
2001年7月19日……星期四……晴
公布分数的日子渐渐近了。先前那么急于知道分数,可随着日子临近,我又害怕起来,不愿看到结果。这种“近乡情怯”的心态白岩松在《痛并快乐着》中提到过,只是笔者选择主动而自信地去接受,我则是懦弱地被迫等着它到来。这就是人与人的不同。我也想自信地面对,可心里还是怕。胆小鬼!无论如何,事实就是我快要知道分数了。我的害怕阻止不了公布分数的进程,一切会按部就班,该来的总会来,不如把注意力放在别的地方,忽略关注的过程,便可少一些担心和害怕,让结果自己突然出现吧。
艺婷从市里回来了,她家电视坏了,来找我玩。她是个闲不住的,聊了没两分钟就开始打电话约人一起玩,给乐为、施莱特、曹婉他们各家打了个遍。很不巧,他们都不在家。“四眼”也联系不上,她的情绪迅速跌至谷底。略坐了会,她说她妈妈不舒服在医院打针,起身便走。这理由我也不好挽留,把她送到楼下,目送她离开。
我的世界又冷清了下来,心中的不安不断升腾。爸爸随口的一句话在脑中不断重现,一遍又一遍刺痛着我:“你忘了你最好的朋友苏小鹏了吗?”没有,怎么会忘,她可是我最好的朋友啊!每每相处,我们聊完学习后常有相顾无言的冷场,或者自说自话对方无从给予回应。这种情况下,我们会默契地转头看电视避免尴尬。最近几次,我们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各自似乎看得越来越“专注”,这让我觉得我们也许有些疏远了。时间和空间已悄然在我们间做了些小动作。
高考结束的第二天,春生兴冲冲跑来见我这个久未蒙面的老同学,跟我聊考试情况,聊他打算报考的学校和专业,还说要不是在外地镇上念书,早就要来找我了。高考结束这么多天了,作为我最好的朋友,苏小鹏却一直没联系过我。我们可是发誓要做一辈子好朋友的啊!她为什么不找我呢?是太忙?是怕无话可说的尴尬?还是考试成绩太好或者不太理想?算了,大哥不说二哥,我也没联系她,在这点上我俩完全一样。
我胡思乱想着提起话筒,拨通她家的电话。许久的忙音,正当我要挂断电话时,一个苍老、略有外地口音的男高音响起,是她爸。他说苏小鹏和她姐去外地玩了,到月底才回,等回来了,让她来找我。我怕她爸让她来“找我”会成为她的一项任务和负担,赶紧说“叔叔,没事,没什么大事,按她的时间安排来,我只是关心下她的情况。”接着问出了最近常挂在嘴边的几个问题:考的怎么样?报了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得知她第一志愿和我填了同一所学校,我激动不已,欣喜地认为这就是缘分,是好朋友之间不必明说的默契。可放下电话仔细想想,医科大和理工大合并后成为省里数一数二的大学,犹如清北之于全国。对于像苏小鹏这样分数高、想留在省里的人来说,是二选一的事。对于理科生而言,会更倾向于这所理工背景浓厚的学校。这是个大概率事件,概率大于50。想到这些,最初的激动和欣喜荡然无存。
我讨厌这让人扫兴的理性,可我偏偏又相信理性才是对的选择。理性的思考能看清事物的本质,能避免自己失衡、失态,可理性往往难以让人快乐。
放下电话,打开电视,在《金装四大才子》的故事里消磨时间。这部连续剧借明代江南四大才子的身份,融入现代元素和观念,重新构建人物关系和内容,经典夸张的港式搞笑,先挖坑、把误会推到极致再圆回来制造反转的剧情结构。可这么一部台词、套路我都熟悉的戏说轻喜剧,在看到文征明和朱娉婷在生死“抉择”时相互表白,我竟然哭了。作为熟知套路的看客,我的理智当然知道这生死“抉择”只是考验,作为主角的他们一定不会死,后面一定有反转,大结局一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可当他们破除各种外在和内心的阻碍,坦诚表露真心时,我眼前止不住地一片模糊。
自从去年,我发现自己会为《英雄神话》里那凄美的爱情流泪以后,这样容易感动的瞬间逐渐多了起来。昨天早上一档里报道了一位指导员因公殉职的事,我从头至尾没弄清那位指导员到底是怎么牺牲的,却鼻头酸酸两眼润。这感动是为他的妻子,那个女人年纪轻轻刚结婚两年却一心为他一辈子守寡,打算独自悉心抚养他们一岁大的孩子。类似的事很多。无论是在电视里还是现实中,理性告诉我那些美丽的爱情无非是成年人的童话,是人们编来自我安慰、自我欺骗的故事,可我还是会为这美丽的虚无感动。
感性的我与理性的我总是这么难以统一。本我与自我已如此难协调,又如何做到超我,超然物外呢?弗洛伊德若在世,会把我看做他的病人吗?
2001年7月20日……星期五……晴
一大早起来拨通168查分热线才知道今天不是公布分数的日子,还得等几天,提到嗓子眼的心跟着放下,又可以理所当然地多过几天没心没肺、苟延残喘的日子了。当然这种无聊等待的日子也是一种煎熬。爸爸装出一副对分数并不关心的样子,安慰我说一切已成定局,担心无益。我也知道已成定局,只是想早点知道结果,结束未知的煎熬。
领了买菜的任务,我拎着菜篮去菜市场,刚下楼便遇到一同来找我的蒋丽琴和狗熊。和他们一起去菜场,边走边聊,聊考试情况和填报的志愿,聊其他熟人的情况,聊菜场的菜,聊《科幻世界》,聊一切能聊的话题。不知不觉,买菜的时间比平时久了不少。回到家,妈妈略带埋怨地跟我说:“刚刚有个男生打电话找你!”
“哦,谁啊?有没有说什么事?”我一面绷紧了神经准备应对妈妈接下来的责问,一面好奇是什么惹得她要对我发火。
“没听出来,外地口音。我说你不在家,他听了什么也没说就把电话挂了。”妈妈带着情绪回答,眼神里的潜台词仿佛在质问我:“你和那个陌生男人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在瞒着我?!”
这对我来说简直是无妄之灾,那个男生挂她电话却引来了她对我的猜测和怒火。可我已顾不上这些,脑子飞速运转,猜测打电话的人可能是谁。一个名字怯生生地闪现——陶然。是他?外地口音,不知道说什么就挂电话的做法,以及妈妈的无名火,是的,我的第六感无比肯定地告诉我,打电话的是他无疑。突然我懊恼自己买完菜为什么不早点回来,埋怨妈妈接电话为什么不问清楚是谁、有什么事,为什么说我不在家而不说我去买菜了,让他晚点再打来,他会不会误会我去外地玩了很久都不在家……当然,这些不可能说出口,只能在脑子里盘旋,在心里纠结郁闷。
我抱着《一生》坐在沙发上假装看书,等电话。《一生》中,雅娜从未得到过理想中的爱情,丈夫于连对她身体的欲望远大过对她灵魂的兴趣。很快,各种新的身体占据了于连的欲望高地,而雅娜也把生活寄托由丈夫转到儿子身上。我不明白过着这样貌合神离的日子,不会心生恨意、各种要想办法抽身离开吗?为何雅娜在得知于连死讯时还会受刺激晕倒?我也不明白在儿子挥霍掉所有家产后,雅娜为何要接受丈夫前情人的帮助才能开始新生活?是前情人的儿子也是丈夫的儿子,身上有丈夫的影子吗?为什么不与前尘旧事彻底了断后开始新生活?笔者把她一生的不幸归结于未了解对方就草率结婚,那了解对方后为什么不及时纠偏止损?雅娜为什么只是接受现实,从始至终不反抗?带着对雅娜的“怒其不争”,我甚至开始揣度这部小说为什么会成为名著,是因为其真实?还是因为其悲惨?
书里说:人生既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像想象的那么坏。真的吗?
整个下午,我沉浸在《一生》的故事里,电话铃声没再响起。
2001年7月24日……星期二……晴
又是些紧张、忙乱的日子。从昨天到今天,一直忙着查分、找人、打电话、接电话。
凌晨,老爸把我从床上叫起来查分。我揉着惺忪的睡眼给“168”打电话,总是占线,拨了好多次,瞌睡都彻底醒了才打通,又经历了各种语音提示、按键操作后总算查到:语文119,数学135,英语92,综合238,总分584,比预估的少了6分。语文和英语有作文题,打分主观影响因素较大,预估分和实际分数有偏差很正常;数学和综合得分标准是客观固定的,与报纸上公布的参考答案对比,预估分和实际分不会相差太多。可我语文和英语与预估差不多,甚至比预估分还高了几分,偏偏数学和综合却比预估的少了十几分,让人有些想不通。高考一分能压几百上千人,十几分的影响简直不敢想。得知这个结果,我有疑惑,有不甘心,但这个总分我也能接受。爸妈却比我反应强烈很多,觉得在分数统计或者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打算找人复核分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