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从小欢喜走出去的大导演 > 第980章 不断革新的戏曲

第980章 不断革新的戏曲(2/2)

目录

所以从根上讲,京剧就是不停修改的戏种,建国后,京剧为了适应发展,也主动进行过修改,比如《大劈棺》这种恶意糟蹋庄子的戏,就被直接停演了,其他的涉及封建思想的戏,也调整了很多的内容。

改来改去,在京剧的基础上,改出来八个样板戏,推广全国。

反而是等到改开以后,京剧开始端架子,开始标榜艺术性,开始固步自封,拒绝改变的京剧迅速没落,愣是在每年接受国家数亿专项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把自己玩到濒临失传。

和吃皇粮相对应的,则是吃百家饭的豫剧。

河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非常穷,经济不发达,所以豫剧没有得到财政扶持,只能自负盈亏,靠卖票挣钱。

但就是靠一张张的票,大大小小上千个豫剧团,跑到全国各地,用一场一场的表演,硬生生存活了下来,成为现在传统戏曲中,发展状况最好的戏种。

在豫剧的世界中,没有戏大于天,只有观众大于天,没有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一个字不能改,只有年轻的观众喜欢什么,戏剧演员就演什么。

因为不端着,豫剧得到的新的观众。

因为接受改变,豫剧能在市场竞争中活下来。

所以陈锦年认为,粤剧想要推广出去,语言这一关肯定是要过的,哪怕国语比粤语难听,那也要慢慢修改,如果连语言关都过不了,别说推广出去了,就是固守本地都做不到。

现在粤语依仗着地区经济和香港文化,在方言鄙视链中处于最上等的位置,还能吸引一些外地的观众,但等到将来优越性减小,本地讲粤语的年轻人放弃粤语时,京剧的例子也就不远了。

这些想法,大家在拍摄的时候其实已经达成共识了,否则粤剧院的老师,也不是配合陈锦年,搞出一个“离经叛道”的国语版。

但做出来和放出来的压力,陈锦年也很清楚。

改变就意味着非议,非议就意味着风险。

风险在国企中是最无法接受的,大家宁愿接受慢一点,也要求稳妥,不能承担承担风险背后的人事变动。

所以陈锦年只是提了一下,希望能让粤剧院的老师们继续打磨国语版,等到未来时间合适,可以用重映的方式,在北方上映国语版。

对于陈锦年的提议,珠影和粤剧院的领导也没有拒绝。

现在摆在大家面前道路很清晰,只要电影票房能破一千三百万,就能刷新国内戏曲类电影的历史票房。

到时候,无论是重映还是求变,大家都压力都会要很多,哪怕国语版失败了,遭到很多批评,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都可以用勇于尝试、求新求变的理由进行解释。

所以双方算是一拍即合,在方向上达成了共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