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三国:我不是曹睿 > 第9章 江南行台

第9章 江南行台(1/2)

目录

武汉,却月城。

待到曹睿御驾返回至武汉的时候,已经是十月二十一日了。为了不使军卒过于疲惫,回军的速度也并不急迫,每日只行四十余里,每隔五日还能休整一日。

路上,士卒们得以清闲,但曹睿与中枢诸臣子们却每日仍然被朝政军事烦扰。

出兵伐吴之前,朝野上下准备了整整四年多。而伐吴告成之后,善后的事情也同样繁琐到了极点,曹睿带着臣子们在路上也对许多政务进行了决断。

首先一件就是急于解决的湘州、江州二州的官员任免。

曹睿批复了司空、尚书右仆射司马懿在武汉统筹上表的方案,湘州、江州的九十余县尽数选了太和元年、二年毕业的太学生来做。

出兵之前,曹真曾遥领江州刺史一职,满宠曾遥领湘州刺史一职。随着曹真实封了河间王、大将军军职罢去,以及满宠以荆南都督、征南将军一职坐镇江陵以西的枝江,此二人的刺史之职应当选用他人。

司马懿的表文中曾建议转工部尚书司马芝为湘州刺史、改徐州刺史薛悌为江州刺史,曹睿与黄权等人经过审慎的评判后对此方案表示同意。相当于司马懿的整篇上表未经过半点修改,整体上被全部通过。

曹睿出兵之前,曾任命了中书侍郎隐蕃为武昌太守。如今武昌的名字已经被黜,改为武汉,隐蕃也自然成了武汉太守。

中途,大军抵达巴丘之时,司马芝就辞别了皇帝一行,带着百余随员与大军分开,前往长沙郡的临湘县赴任。临湘县为长沙郡郡治,同样也被选为了湘州的州治。

而转徐州刺史薛悌为江州刺史的诏书也已发了下去,曹睿令散骑侍郎庾峻作为使者前往徐州传令,并写了一封私信令庾峻转给薛悌。信中明确表示,将薛悌转任江州是对薛悌能力品行的肯定和信任。江州新附、地域广大,需要能臣治理方可。

至于司马懿在表文中提到的内外大臣互调之事,曹睿与臣子们表示当在御驾回返洛阳之后再行调派。

皇帝在外任免重臣,乃是由于形势紧急的原故,既然大魏已经平灭吴国,这般重要的、全面的高级官员调换,还是应当在都城洛阳进行任免下发,并留给尚书台及各地充分的准备时间。

除了紧急的湘州、江州二州的事宜,第二件需要紧急处理的事情就是军队建制方面的问题。

太和四年之时,大魏的兵力就已达到了三十万之巨。随着征吴的需要,到了太和八年下半年出兵前夕,整体上的军队数量已经达到了三十五万左右。等到太和九年十月的这个时间点,算上不断投降、归附的吴军,即便是行在中枢都难以有一个精确数字,只知道约有四十五万左右的编制。

比三十五万多出的这十万编制来,有的来源于吴军成建制请降、有的来源于江南各地临时性的征兵维持秩序。还有征讨山越的过程中,毌丘俭、曹爽、孙礼三人在江州、扬州各地普遍征发当地民众为兵的行为。

编制虽是如此,内里的兵力显然有些发虚。中军也好,外军和州郡兵也各有损伤,朝廷中枢还是难以妥善统计。

就拿荆南都督、征东将军满宠麾下的九万人来说,实际上的兵力也只有七万五千左右。这七万五千兵还要包括乐綝、夏侯威、弓遵、曹植四将近乎满编的四万水军,也就是说满宠、桓范二人的五万军队,实际减员缺员达到了三成。

这都是要日后细细补上的。

如今各地只剩益州、交州二州尚未归附,而且根据毌丘俭的说法,似乎交州的归附指日可待。那大魏是否还要保留这四十五万军队的编制?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且不论日后进攻蜀国能不能用得上这么多兵,但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养四十五万兵绝对是一个没有必要、且划不来的买卖。

灭吴带来的结果应是户口与税源的扩大,这方面给国家增加的财赋应当反映到减税和增进民生上,不应再由多出来的十万兵来凭空吃掉。

为此,曹睿经过近十日的考虑,最终给天下兵力划上了一个三十五万的总员额,与太和八年出兵之前大约相符。

有了这个三十五万的框架,臣子们再讨论细则就容易了许多,但直到大军返回武汉之时,这三十五万的编制该如何分派,依旧还有许多细则没能决定。

司马懿、徐庶二人率领尚书台与枢密院的全体官员在却月城西北侧的汉水浮桥桥头迎接着皇帝一行。

见面之后,曹睿只是与司马懿和徐庶寒暄了几句,就令众人一齐回到却月城内,开始议事。

诸位重臣、尚书、重将凡二十余人,悉数在府城正堂中入座,虽然显得有些紧凑,但场合依旧庄严肃穆。

皇帝历来不喜大朝会,这般议事的场合反倒是最为正经的形式了。

曹睿身着常服坐于厅堂最中间处,环视一周,缓缓说道:“眼下是十月下旬,朕再在武汉停留十日,而后北上返回洛阳。有几件事情要与诸卿来商议一下。”

“第一件事情,朕决议要在陪都武汉仿照行在尚书台之例,设立湘、江、交、扬四州行尚书台,亦可称之为江南行台,用以统揽、监察这四州的田土、赋税、教化之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