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紧急调兵(2/2)
为了保密起见,不建议从地方上调集力量。
实际上,县一级的地方对付张信这样的巨匪,根本无能为力。州府一级,虽有军事力量,但人员构成复杂,防密意识不强,命令下达他们那里,有泄密的风险,因此决定釆取国家行动。
以皇家的名义,临时征召能征惯战的正规军,支持这次行动。
像对付卧龙山一样,直接调用军队中的骑兵,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加入战斗。
使敌方还没来得及察觉时,便对其形成包围,争取不使一人漏网。
至于所调兵力,他认为从京城调派不合适。
主要是京城离阳平太远,即使是骑兵,也要好几天才能到。
而京城里又是张信安插暗探最多的地方,甚至连皇宫里都不能牵免。
调动兵力这样大规模的行动,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而且从京城调兵,手续繁杂,加上各种物资的调拨,至少也要明天才能上路。
这对十万火急的匪情来说明显跟不上节奏了。
于是康熙决定另辟蹊径,从阳平周边调拨军队,作为执行这次任务的主力
他刚才查看了一下地图,发现在阳平不远,还真有一支驻军。
他便是刚从京都启程,赶往开封的明降将李标所部。
对于李标的使用,康熙一直处于矛盾中。
李标原先是山海关副城的守将,率五千精兵,协助吴三桂守城。
后来随吴三桂一起倒向多尔衮,在山海关大战李有成后,随军南下,立下赫赫战功。
平叛完李自成后,长期驻军湖南,成为拥有强大实力的地方军阀。
吴三桂叛乱后,曾邀请他加入,他考虑再三后,还是拒绝了,并加入康熙的平叛队伍。
由于他和吴三桂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遭到了康熙的猜疑,被调回京都。
名义上是镇守京师,实际上是把他监管了起来。
在京期间,精锐人数被调走,几万的队伍,只剩了五千多人。
所以呢,当叫说要到开封驻扎时,李标认为这是千年难遇的好机会,连夜逃离。
当来到一个叫欢城的地方时,接到圣旨,暂时不去开封,就地驻扎,至于后期去哪儿,等待安排。
其实这儿离开封已经很近了,康熙派他来这儿的目的,便是防止张信主导下的叛乱。
由于只是防范,谁也不知最初的暴动源来自哪儿,所以驻军地点的选择,就没必要有一定的准确地点了。
他们待在这儿,只是作为预备队使用,哪儿有情况,便去哪儿灭火。
调兵的使者出发后,皇叔多布也率领一干随从,化装成商人,每人一匹快马,抄近路赶往阳平。
像突击卧龙山一样,多布仍是这次行动的最高指挥官。
到了河口,见到于虎,以及前不久来到的公公赵玉,几人就目前的局势进行了紧急磋商。
于虎告诉皇叔,经过几天的侦查,这儿留守人员的情况已经摸清。
重要人物中,除了张龙和了然外,其余的都不在这儿,不知去了哪儿。
多布听了果断下令,让李标参加行动的队伍,暂缓行动,等待后继通知。
多布意图很明显,一定要在这儿发现张信后,在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