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打造最强边关 > 第973章 市井金流

第973章 市井金流(1/2)

目录

有个小兑郎机灵,把零碎券兑整券,转手赚差价,被叶明罚扫街一月。谁知扫街时被商户看中,聘去当账房——因他兑券比算盘还快。

腊月里兑券高峰,官仓前排起长队。卖炭老孙头冻得哆嗦,其其格心软,让他进棚烤火。

谁知众人跟进,棚子差点挤塌。叶明得报,急调书院学生来帮忙,又发“号券”排序。

号券本是竹签,有人伪造插队。改盖手印,又遇老汉手皲按不清。最后用雷石粉调印泥,按印荧光防伪。百姓按完手印対灯照,成了冬日一景。

年关逼近,问题升级。外县商人携券来兑年货,兑率咋算?叶明定“异地兑率”:外券兑本券九折,因需跨区结算。商人算算仍划算,毕竟免了运银风险。

最暖数是善行券。更夫老吴拿“扫雪券”兑年货,那券竟是街坊凑的——张家出十张,李家出五张,拼成厚厚一沓。官仓小吏认了这非标券,真给兑了米面油。

“比铜钱有人情味!”老吴扛年货咧嘴笑。后来发展出“社区券”,邻里互助记券上,比账本还灵。

但总有钻空子的。懒汉刘三伪造“重病券”骗义诊,被识破还狡辩:“俺这是心病!”叶明罚他扫街,谁知扫出段姻缘——被寡妇看上,竟成了家。

开春后新气象。农户春耕缺畜力,发明“换工券”:张家帮李家犁地,记券一张,秋收后李家帮张家收割兑还。后来连牲口都上了券——王家的牛帮李家驮货,记“牛工券”半张。

叶明最欣慰是学堂变化。蒙童背诗一首得“文券”一张,攒十张兑笔墨。有顽童为兑风筝,竟背下整本《千字文》。后来先生们联名,给“文券”定官价:十张抵一税券。

五月汛期,小券体系面临大考。洪水冲垮粮道,官仓存粮告急。叶明启用“灾害券”——紫印临时券,承诺灾后兑付。

百姓起初不敢收,直到见其其格用灾害券买米。她真银付账,却按券价售出,赔本赚吆喝。大家这才信了,灾害券渐渐流通。灾民修堤也领灾害券,直接兑粮吃饭,省去中间兑汇。

灾后重建时,小券显奇效。工匠领工券干活,农民用粮券支付,商户捐物料券助工。最后核算,竟比全用现银省三成开支——因免去层层兑耗。

中秋夜,叶明巡市。见孩童用糖券换灯笼券,老人拿退休券听书,连乞丐都攒“善意券”换薄粥。金融的根须,已深扎进市井烟火。

回到府衙,其其格呈上账本:小券流通量超白银七倍,税银反增四成。叶明轻笑:“银在库中是死水,券在民间是活泉。”

窗外更夫敲梆,声震券市。百姓散去,地上遗落张皱巴巴的饼券。

第二天,天还没亮透,安阳府衙后巷就排起了长队。

卖炊饼的老王头裹着破棉袄,跺脚呵着白气,跟前头的张婆子搭话:“今儿粮券不知啥价?俺闺女家等着兑米下锅呢。”

张婆子挎着菜篮子撇嘴:“昨日三斤菜兑一券,听说北边来了冬储菜,今日怕要跌!”话音未落,市易司大门吱呀打开,小吏挂着兑率牌出来。人群嗡地围上去,仰头找自家券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