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为新学期做准备(2/2)
晚上八点,林芷琪抱着笔记本坐在书桌前。台灯的光落在键盘上,映出她脸上的专注。屏幕上是她列的新学期计划,分了两栏:训练和学业,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标着重点。
训练栏里写得密密麻麻:
-每日早训加练转身技术(针对200米蛙泳后半程掉速问题),参考郑教练给的技术录像,重点练“蹬壁后水下滑行1.5秒再划臂”
-每周三次核心力量,借鉴覃海洋的训练方案,加入“负重侧平板支撑”,每次4组,每组45秒
-每周安排一次长距离有氧,保持1500米自由泳耐力,避免蛙泳专项导致的肌肉僵化
-找队医调整康复计划,重点放松肩部和膝盖,每周两次针灸(按爸爸给的穴位图)
她想起大运会决赛后,郑教练在混合采访区拉着她看技术回放:“你看这200米的最后50米,划臂频率降了0.2次/秒,不是体力问题,是节奏乱了。回去练转身时多留0.5秒的力气,把节奏咬住,就能稳得住。”当时她在笔记本上画了个简单的节奏曲线,现在那条曲线就存在手机备忘录里,标注着“9月重点攻克”。
学业栏的字里行间透着播音系学生的严谨:
-9月10日前完成《国际体育报道》的双语解说稿,选100米蛙泳决赛片段,要加入“技术动作解析”,参考MarkWillias外教给的范例
-每周三下午和姜语桐约体育馆的模拟解说台,练临场反应,王梦婷当观众提问题,重点练“突发状况应对”(比如选手抢跳、设备故障)
-补看上周的《新闻评论》网课,笔记要整理,尤其是“体育赛事中的舆论引导”章节,罗峥副教授说这对解说员很重要
-准备“体育节目主持”课的期末作业,想做个关于“游泳运动员日常训练”的专题,采访胡教练和队里的老队员
她点开和姜语桐的聊天框,对方刚发来一张照片:图书馆的桌子上摆着两本《体育解说理论与实践》,旁边放着杯奶茶,配文“给你留的,回来速来图书馆取”。林芷琪笑着回了个“收到”,转身从行李箱里翻出几本新书——是外公特意从扬州寄来的《中国体育史》,扉页上有老人用钢笔写的字:“体育不止于赢,更在于传承。”
她想起小时候在外公家,老人总拿着放大镜给她讲奥运会的故事,说1984年许海峰拿第一块金牌时,他在大学里组织学生守着黑白电视看直播,整个教学楼都在喊“中国万岁”。那时候她不懂什么是传承,只觉得外公眼里的光很亮,现在站在泳池里,站在解说台旁,忽然就懂了——那些奖牌不是终点,是让更多人爱上体育的起点。
手机在这时震动了一下,是胡教练发来的消息:“听说你回来了,明天上午十点来训练馆,带你看省队小孩的蛙泳训练,给他们当个榜样。”
林芷琪笑着回:“好嘞,保证准时到,顺便请您指导下我的转身。”
她合上笔记本,起身去收拾书包。明天要带的东西不少:训练服、泳帽、《体育解说理论与实践》的课本,还有给胡教练带的成都特产——是出发前特意去文殊院买的点心,据说对缓解疲劳有好处。
路过镜子时,她停了停。镜子里的女孩个子很高,肩膀因为常年划水有点宽,锁骨处还留着训练时蹭出的淡褐色疤痕。这和妈妈工作室里那些光鲜的配音演员不一样,也和哥哥舞台上旋转跳跃的身影不同,但她摸了摸疤痕,忽然觉得很安心——这是属于她的印记,是水和时间刻下的勋章。
夜色里的启程
晚上十点,林芷琪换上运动服,打算去楼下的健身房练会儿核心。电梯里遇到同队的唐钱婷,对方手里拿着个冰袋敷膝盖,笑着问:“刚回来就练?不歇歇?”
“歇不住啊,”林芷琪晃晃手机,屏幕上是她标着“大二目标”的备忘录,“你看,新学期要学体育节目主持,还要备战明年的世锦赛,哪敢歇。”
健身房的跑步机嗡鸣着,林芷琪踩着节奏快走,望着窗外的夜空。远处的写字楼亮着灯,像片星星点点的海,其中一栋的顶层亮着“北京体育大学”的字样,在夜色里格外清晰。她想起央视解说罗雪娟在大运会最后说的话:“泳池里的速度是给观众看的,泳池外的坚持,才是给自己的。”
她掏出手机,给胡教练发了条消息:“教练,明天看完小孩训练,能留半小时给我抠转身细节吗?我把大运会的技术录像剪好了。”
发送键按下的瞬间,跑步机的显示屏跳了一下,里程刚好到1公里。林芷琪深吸一口气,加快了速度。汗水顺着额角滑落,滴在胸前的运动衣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印记——这感觉很熟悉,像每次比赛最后50米时,胸腔里燃烧的力量。
回到公寓时,已经十一点了。林芷琪洗了个澡,贴了片爸爸给的艾叶贴在膝盖上,淡淡的草药香漫开来。她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上的星星灯——那是林祈安去年送她的生日礼物,说“训练累了就看看星星,跟看泳池里的水波纹似的,能让人静下来”。
手机在床头柜上亮了一下,是哈斯木发来的消息,用维吾尔语写着“欢迎回家,明天见”,后面跟着个游泳的表情包。林芷琪笑着回了句“明天见”,把手机调成静音。
黑暗中,她摸了摸枕头下的金牌,冰凉的金属贴着掌心,像握着一块凝固的月光。明天早上要去训练馆,上午指导省队小孩,下午和胡教练抠技术细节,晚上还要去图书馆找室友——新的一天,新的学期,新的征程,好像和泳池里的每一次出发一样,都藏在这平稳而坚定的节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