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三岔河口(1/2)
天津卫,三岔河口。
当晨雾尚未完全散去,一群群力工、商贩便开始云集。
“罗马帝国”所携带的货物,相当一部分便在这里出售。
“都抓紧了!搞快点!”
一名工头站在小舟上,高声呼喊。
一群壮工,们两人一组,小心翼翼地将船舱里的生铁锭抬出来。
这些生铁锭,每块足有百斤重,表面黝黑,泛着冷光。
他们踩着晃动的跳板,一步步把包括钢铁、布帛、农具、日用品等各种物资,挑到岸上。
这些物资很快便引发商人们的青睐。
“这铁锭成色真好!比咱们大明的铁器厚实多了!”
一名来自山西的铁商凑上前,用手指敲了敲生铁锭,听着清脆的声响,忍不住赞叹道。
旁边,身穿怪异服饰的夷人立刻上前,笑着说:
“客官好眼光!这生铁产自罗马帝国的铁矿,冶炼时用了特殊的工艺,质地坚硬,用来打造农具、兵器都再好不过。”
“若是客官有意,咱们可以借一步谈谈。”
铁商眼睛一亮,连忙拉着罗马商人走到一旁,低声商议起来。
类似的场景在码头上随处可见。
来自江南的布商围着棉布堆,来自塞北的盐商盯着装鲸油的木桶,来自本地的厨子则前来查看铸铁大锅,仔细检查着锅壁的厚度。
许多周边农民也来了。
一捆捆铁制农具被堆到岸上,堆积如山。
犁铧锋利,锄头、镰刀的刃口闪着寒光,每一件农具都打磨得十分光滑,没有一丝毛刺。
“这些农具看着就耐用!”
“咱们村里的犁铧用不了半年就会磨损,这夷人的犁铧,怕是能用三五年!”
一名老农看着犁铧,激动地对身旁的同乡说。
一群老农拉着这些夷人的随从——眼前的华人帮工,问道:“这犁铧怎么卖?若是买得多,能不能便宜些?”
假洋鬼子笑着答道:
“大爷放心,我们的农具价格实惠。买十件送一件。”
“这些农具都是用钢打造的,轻便又耐用,保管您用着顺心。”
老农们听了,立刻决定买下二十件犁铧、三十把锄头,生怕晚了就被别人抢光。
“鲸油”“烈酒”“鲸鱼肉干”……
一个个木桶整齐码放。
一名夷商打开一桶鲸油,顿时,一股独特的油脂香气弥漫开来。
“这鲸油用来点灯,比菜籽油亮堂多了!还没有油烟!”
夷人的帮工,也就是眼前那些假洋鬼子们说道。
一名杂货商凑上前,用手指蘸了一点鲸油,放在鼻尖闻了闻,随即买下了好多桶,直到自己的牛车不堪重负。
一箱箱肥皂也被整齐地码放在一起,油纸密封的包装上印着不同的花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