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景泰开关(2/2)
在他看来,海禁乃祖宗成法,轻易开放恐生事端。
但是,亲眼见到自己需要的巨木、火器、鲸油灯等等,他又很矛盾。
于是,次日早朝,他召集内阁首辅陈循、户部尚书金濂等大臣,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陛下,老臣以为,三国使团所请,并非无理。”
“如今天津卫贸易火爆,朝廷按值百抽五,获利足有两万余两!”
“若能适当增加朝贡次数,开放通商口岸,不仅能充盈国库,还能方便百姓。”
金濂也上前附和:“不错。陛下,此次天津卫贸易,关税收入颇丰。若扩大贸易规模,户部税收必将大幅增长,可为国库提供更多税源。”
朱祁钰微微摇头,面露忧虑:
“朕并非不知贸易之利,只是海禁已久,骤然开放,沿海防务如何保障?若有倭寇、海贼趁机作乱,该当如何?”
兵部尚书于谦沉思片刻,出列奏道:
“陛下,臣以为可在开放通商口岸的同时,加强沿海卫所建设,增加水师兵力,严格盘查往来船只。如此,既能保证贸易顺畅,又可保沿海平安。”
朝堂之上,大臣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朱祁钰一时难以决断,遂宣布退朝,让大臣们回去仔细斟酌,三日后再议。
回到后宫,朱祁钰仍为此事烦恼。他在御花园中踱步,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天津卫码头的热闹景象,以及大臣们的谏言。
此时,太监兴安小心翼翼地跟在身后,轻声说:
“陛下,老奴听闻,此次三国使团带来的货物,尤其是罗马的铁器、肥皂,还有琉球的珍珠、蕉布,在民间极受欢迎,百姓们都盼着能多些这样的货物呢。”
朱祁钰停下脚步,若有所思:
“兴安,你说这开放通商,真能如大臣们所言,利国利民?”
兴安连忙躬身:“陛下,老奴不懂朝政,可老奴知道,百姓高兴,那便是好事。如今百姓对这些异国货物赞不绝口,若能多些贸易,百姓定然欢喜。”
三日后,陈循呈上一份详细的沿海防务计划,包括增设卫所、训练水师、建造战船等措施。
金濂则带来了一份预估的贸易税收报告,若开放通商口岸,每年关税收入有望增加数倍。
看着大臣们准备充分的谏言,再想到百姓对异国货物的喜爱,朱祁钰终于下定决心。
“朕意已决,同意三国使团所请。准琉球、虾夷一年一贡。”
“罗马使团虽非传统藩属,但其货物对我大明有用,亦准其一年一贡。”
朱祁钰扫视朝堂,继续道:“至于通商口岸,除天津卫外,开放泉州、厦门、广州、宁波、登州、营口、潮州、琼州、镇江等10处为通商口岸。各口岸设立市舶司,负责管理贸易、征收关税!”
“关税比例,值百抽五!”
朱祁钰做出了最后的决断。
大臣们纷纷跪地,高呼“陛下圣明”。
消息一经传出,泉州等地商人闻讯,纷纷开始修缮码头、建造仓库,准备迎接各国商船。
甚至加紧建造新的船只,准备投入到海上贸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