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雪原阻敌(1/2)
辽阳城里的夜晚被灯火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街头巷尾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人群络绎不绝。街道上,马车、牛车、手推车等各种交通工具穿梭其中,一片繁忙景象。
这些车辆都装载着货物,它们的目的地是城外的河面。相比陆地上的道路,河面上的运输速度更快,因为河面光滑,没有太多的阻碍。然而,河运也有其缺点,那就是河道蜿蜒曲折,需要绕很多弯路。
当第一辆马车抵达河面时,车夫们迅速将货物卸下,装上船只。随着消息的传递,其他马车也纷纷赶到河边,整个河面顿时热闹起来。人们忙碌地搬运着货物,船只在水面上穿梭,一片繁忙的景象。
要知道,这里可是敌占区,每多停留一刻,就多一分危险。因此,运走货物的速度越快,就越能保证安全。车夫们和船夫们都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们争分夺秒地工作着,希望能尽快将货物运出这个危险地带。
张好古已经连着三天没有睡觉了,他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生怕一个不小心,会把所有人被清军包围。
一夜还算平安无事,十一月二十四日中午,城北的阻援的一团二团,传来消息,全歼了一小队清兵,无一走脱。
消息送到张好古这里时,殊不知,一团二团已经接敌,
来了三百余人,是一个满编的牛录章京。
辽阳城外五十里的官道上,一队清兵正冒着寒风疾行。这支由甲喇额真率领的牛录约三百人,马匹鞍鞯上驮着口粮与火器,马蹄在雪地上踏出凌乱的雪雾。
领头的镶蓝旗军士不断用马鞭抽打速度迟缓的步兵,队伍中八旗子弟特有的\"得胜歌\"时断时续,与远处辽阳城头传来的隐约炮声形成诡异对照。
当这支疲惫之军拐过山坳时,突然发现前方官道两侧的深草中簌簌作响——方才还随风起伏的路边野草,此刻竟化作无数明军草绿军服,白披风的海洋。最先反应过来的蒙古骑兵已拉动弓弦,却被玉米地后方突然升腾的火光吞没了身影。
护国军的火炮阵列率先撕裂了战场寂静。五十门松江炮机炮呈品字形架设在官道两侧,炮手们用木楔调整仰角时,清兵战马已因硝烟味开始骚动。第一轮齐射的松江炮,犹8如死神镰刀般扫过清军前锋,将试图结阵的镶白旗骑兵连人带马撕成碎片。硝烟未散,护国军左翼突然响起密集的铳声——五百支鲁密铳组成的交叉火力网,正以每分钟两发的频率倾泻铅弹。清军火绳枪兵刚点燃引线,就被第二轮炮击掀起的泥土掩埋。
最致命的打击来自明军独创的炮铳协同战术。当清兵残部退入官道旁的废弃土墙后,护国军火炮立即改用霰弹轰击掩体,同时铳兵方阵以三段击节奏填补射击间隙。镶黄旗护军校试图率亲兵突围,却被明军炮兵用精准的实心弹直接轰碎上半身。
这场屠杀持续不到半个时辰,当最后一名清兵被铳枪打落马下时,官道上已布满残缺的肢体和冒着青烟的火绳枪。护国军士兵踩着尚未冷却的弹壳清点战果,他们配备的衣服上甚至没有沾染敌人血迹——清军落后的鸟铳根本打不到这么远。
当硝烟散尽,护国军士兵踩着未冷的弹壳开始清点战果。令人惊异的是,护国军这支两千人的精锐部队仅五名士兵负伤——其中三人是被跳弹擦伤,两人在追击时被自己的鲁密铳后坐力震脱臼。
更不可思议的是,清军三百具尸体中竟无一人成功突围:有的被火炮轰成碎块挂在玉米秆上,有的在铳击下保持着跪姿凝固成雕塑,最完整的几具尸体也都被明军刺刀戳得千疮百孔。
护国军工兵用铁钩将清军火器拖到官道中央,那些粗糙的鸟铳与佛郎机炮放在一起,活像学童的玩具。一位连长蹲下身,从清军尸体腰带里搜出几块染血的干粮,随手扔给军中的猎犬:看来建奴连顿饱饭都吃不上,难怪见了咱们的铳炮就吓破胆。
将战场染成血色时,明军已开始押送俘虏返回辽阳城,他们擦拭兵器时发出的金属碰撞声,是那么的入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