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中篇小说集世间百态 > 第46章 《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 脾生土痈

第46章 《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 脾生土痈(2/2)

目录

等附子煎够时辰,先生亲自尝了尝药汁,确认没有麻辣感后,才让我们把其他药材放进去,再煎半个时辰。药汁煎好后,滤去药渣,呈深褐色,闻起来有股辛温的香气,却没有丝毫毒性的刺鼻感。

与此同时,三师兄已经按照先生的吩咐,用山药、莲子和粳米煮好了粥。那山药是刚从后院挖的,带着泥土的清香,莲子去了芯,煮得软糯。“山药补脾养胃,莲子止泻安神,与粥同煮,既能辅助药力,又能补充患者的气血。”先生解释道,“患者久泻体虚,肠胃功能弱,粥食易消化,不会给脾胃增加负担。”

三、艾灸脾俞穴:艾烟袅袅中的“温阳密码”

汤药和粥备好后,仲景先生让弟子将患者扶到榻上,俯卧着。他亲自取来陈年艾绒,捏成麦粒大小的艾炷,又让我点燃艾条,对着患者背部的脾俞穴熏烤。

“脾俞穴是脾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先生一边指着穴位的位置,一边教我调整艾条的高度,“艾灸时,要让患者感觉到温热,却不能烫伤皮肤。艾火的阳气能通过穴位渗入经络,直达脾脏,唤醒沉眠的脾阳。”

我手持艾条,看着艾绒慢慢燃烧,灰白色的灰烬落在患者的衣料上,艾烟袅袅升起,带着一股独特的辛香。患者起初还皱着眉,渐渐地,眉头舒展开来,呼吸也变得平稳了些。“先生,我觉得肚子里暖暖的,不像之前那么疼了。”他轻声说。

仲景先生点点头,又取来一根新的艾条,递给我:“继续灸,直到穴位周围的皮肤发红为止。脾阳的恢复需要时间,艾灸不能半途而废。”

那天下午,医馆里的艾烟就没断过。我们轮流为患者艾灸,先生则坐在一旁,时而为患者诊脉,时而调整药方的用量。夕阳西下时,患者的腹胀竟消了大半,原本蜡黄的面色也透出了一丝血色,甚至能自己坐起来喝粥了。

“明日此时再来复诊,记得带着今日的药渣。”先生叮嘱患者,又让我把那滩从患者腹部化出的“黄土痈体”收集起来,用粗布包好,“这痈体带着患者的病气,不可随意丢弃,明日我有用处。”

四、黄土归田:三个月后长出“脾形白术”

第二日清晨,患者准时来复诊。他的精神好了许多,腹胀几乎完全消失,大便也从稀水变成了成形的软便。仲景先生为他诊脉后,笑着说:“脾阳已渐复,寒邪渐散,再服五剂附子理中汤,配合山药莲子粥,便可痊愈。”

随后,先生让我跟着他去医馆后的菜园。那菜园不大,种着白术、当归、黄芪等药材,泥土湿润,带着雨后的清新。先生蹲下身子,在菜园的角落挖了个坑,将包裹着“黄土痈体”的粗布埋了进去,又盖上一层薄土。

“脾属土,这痈体是脾中寒邪与湿浊的凝结,埋入土里,是让它‘归其本位’。”先生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白术是健脾的良药,与脾脏同属土性,若这痈体真的消散,此地或许会有奇遇。”

我当时只当是先生的戏言,却没想到,三个月后,真的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事。

那天是初秋,我去菜园采摘白术,准备为一位脾虚的患者入药。走到角落时,忽然发现,当初掩埋“黄土痈体”的地方,长出了一株从未见过的白术——它的茎秆比寻常白术粗壮,叶片呈椭圆形,边缘带着细密的锯齿,最奇特的是,叶片的排列方式竟与人的脾脏一模一样,层层叠叠,宛如缩小版的脾叶。

“先生!您快来看!”我惊呼着跑去叫仲景先生。先生赶来后,看着那株白术,眼底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是‘脾痈化白术’,说明患者的病已经彻底好了,脾阳归位,正气充足,连土地都感应到了。”

他小心翼翼地摘下一片叶子,放在鼻尖闻了闻:“这白术的药性,比寻常白术更温和,健脾燥湿的功效也更强,是难得的良药。”后来,先生用这株白术入药,治好了许多脾虚的患者,而那株白术也在菜园里扎了根,每年都会长出新的嫩芽。

五、医理传承:从“黄土化痈”看中医的“天人相应”

许多年后,我仍会想起那场跨越千年的诊治。仲景先生用灶心黄土引痈毒外显,用附子理中汤温阳健脾,用山药莲子粥补益气血,用艾灸唤醒脾阳,最后将痈体埋入土里,竟长出了脾形白术——这不仅是医术的精妙,更是对“天人相应”的深刻诠释。

“中医治病,不是与病邪对抗,而是顺应脏腑的本性,让身体回归平衡。”先生曾对我们说,“脾属土,喜温恶寒,喜燥恶湿,所以治脾病,要温阳、健脾、燥湿,就像给炉膛添柴、除灰、通风,让火重新旺起来。”

那次之后,我对“附子理中汤”有了更深的理解:附子是“火种”,干姜是“引火的柴”,人参是“添火的米”,白术是“除灰的工具”,甘草是“调和的纽带”——五味药各司其职,却又协同作用,最终达到“培土生肌”的效果。而灶心黄土的妙用,更是让我明白,中医的药材不仅来自山川草木,更来自生活的烟火气,每一种平凡的东西,在医者手中,都能成为治病的良药。

后来,我将这段经历记在绢帛上,取名《黄土化痈记》。当我再次触摸到那卷古籍时,眼前的烛火又开始扭曲,再睁眼,已是现代的修复室,窗外的暴雨早已停了,晨光透过玻璃洒在桌上,绢帛上“张仲景治痈疽方”的朱红印记,依旧清晰如初。

我翻开笔记本,写下这段奇遇,忽然明白:中医的智慧,从来不是尘封在古籍里的文字,而是流淌在时光里的传承——就像那株从黄土里长出的白术,只要有人记得、有人传承,它就会永远生长,永远守护着人间的安康。

作者提示:文中所述均为小说效果切莫模仿试用,有病及时就医以免耽误健康。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