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我们都是九零后 > 第115章 江畔渔韵

第115章 江畔渔韵(2/2)

目录

夕阳开始西沉时,大哥从木屋取出折叠椅,在平台边缘坐下。九月挨着他,听着江水拍打网箱的节奏,恍惚回到了童年。那时他们坐在竹筏上数星星,大哥说等有钱了要给她买会发光的书包。如今江面上漂浮的太阳能警示灯次第亮起,在暮色中连成璀璨的光带,倒比记忆里的星光更明亮几分。

大哥发动小船,载着满载的收获往家驶去。九月坐在船头,看着落日的余晖洒在江面上,听着船底拍打江水的声音,心中充满了宁静与满足。这一刻,她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大哥总是说,江水是有生命的。那一波一波的浪花,就像是江水的脉搏在跳动。

回到家时,大嫂已经准备好了晚饭。桌上摆满了各种江鲜:清蒸白鱼、红烧鲶鱼、还有九月钓的那条鳜鱼,被做成了鲜美的鱼汤。鱼汤呈奶白色,表面漂浮着翠绿的葱花和嫩黄的姜丝,香气四溢。

两个孩子围着桌子又蹦又跳,嚷着要喝鱼汤。“慢点喝,别烫着!”大嫂一边给孩子们盛汤,一边笑着说。九月看着这温馨的一幕,突然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在城市里,她每天面对的是冰冷的钢筋水泥和永无止境的课业压力,而在这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温暖的烟火气。

晚饭刚收拾完,大哥把烟盒捏得窸窣作响,目光落在墙角那袋新运来的鱼饲料上。九月正在洗碗,水珠顺着瓷碗边缘滴落,她余光瞥见大哥欲言又止的模样,手上的动作顿了顿。

大哥的声音混着打火机“咔嗒”声,烟草味在厨房弥漫开来,“网箱这几天总闹动静,我得去守着。”

碗碟相撞发出清脆声响,九月转身时,围裙上还沾着水渍:“我想跟你一起去。”她望着大哥布满血丝的眼睛,忽然想起上次大嫂说大哥连续三晚没合眼。

大哥愣了愣,烟灰抖落在灶台边:“胡闹,晚上在家好好休息,你大嫂我都没让她晚上去网箱呢!不安全。”

“周末。”九月从储物架上取下雨靴,橡胶的腥气混着厨房的烟火味,“我帮你搬饲料,手电筒也该换电池了。”她故意说得轻快,却见大哥喉结动了动,转身去扛墙角的饲料袋。

“别把自己累垮了。”九月跟在后面,看大哥的背影被夕阳拉得歪斜,“你上次胃疼,大嫂急得直掉眼泪。”

大哥脚步一顿,饲料袋重重砸在水泥地上,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这点疼算什么?”他弯腰捡起滚落的手电筒,金属外壳在暮色里泛着冷光。

九月伸手去接大哥背上的袋子,却被他躲开:“好好学习,别像大哥……”话音戛然而止,只剩风掠过晾衣绳的轻响。她知道大哥又想起不能读高中的事情,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突然开口:“等我毕业挣了钱,把网箱全换成自动化的,你就天天在家喝茶看报。”

大哥粗糙的手掌重重落在她头顶:“傻丫头。”他转身往码头走,夕阳把两人的影子叠在一起,“大学毕业,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她站在门口,看着大哥的身影在月光下渐渐远去,心里有些失落,也有些心疼。她知道,大哥每天这样奔波劳累,都是为了这个家。

接下来的日子里,九月每天都会跟着大哥去江边的网箱。大哥教她如何挑选优质的鱼苗,告诉她不同品种的鱼对水质和饲料的要求都不一样。

“就拿草鱼来说,”大哥指着网箱里一群正在游动的草鱼说道,“它们喜欢吃新鲜的水草,要是饲料不对胃口,生长速度就会慢很多。”九月认真地听着,还专门准备了一个小本子,把大哥说的要点都记下来。

大哥还教她如何判断鱼是否生病了。“健康的鱼游动有力,抢食积极。如果发现有鱼离群独游,或者食欲减退,那就要注意了。”他用网兜捞起一条鱼,仔细检查它的鳃和鳞片,“你看,这条鱼的鳃丝颜色鲜红,说明很健康。如果鳃丝发白或者腐烂,那就是生病了。”九月跟着大哥学习给生病的鱼治病,调配药剂、控制用量,每一个步骤都不敢有丝毫马虎。

阳光斜斜地洒在江面上,网箱里的鱼儿翻腾跳跃,鳞光闪烁如撒落的碎金。大哥蹲在平台边,手里攥着记录本笑得眼角纹路堆叠:\"照这长势,霜降前就能出两批成鱼……\"

九月伸手舀起一捧江水,看着涟漪在掌心散开。塑料桶里的饲料被抛入水中,鱼群立刻簇拥上来,溅起晶莹的水花。她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水温、食量和鱼群活动数据——这些都是她跟着大哥熬夜观察的成果。指尖划过那些字迹,九月忽然觉得,课本里的理论知识,原来真能在这片江水里开出花来。

闲暇时,九月会坐在江边的石头上看书。江风轻轻吹过,翻动着书页。她看累了,就放下书本,望着远处的网箱发呆。渔民们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水乡画卷,他们的吆喝声、船桨划水的声音,和着江水的流动声,仿佛是一首悠扬的田园牧歌。

有时候,九月会想起在大学里的生活。那里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有现代化的图书馆,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但不知为什么,她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回到家乡,她才明白,那是一种根的感觉,是对土地的眷恋,是对亲人的牵挂。在城市里,人与人之间似乎总是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而在家乡,邻里乡亲见面都会热情地打招呼,这种温暖和亲切,是城市里很难体会到的。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