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 八十年代的读者文学(2/2)
有人认识到落后,奋起追赶,希望以我辈的努力缩小国家差距,让子孙后代少吃些苦头。
有人看到这差距,心生绝望,或是竭力鼓吹仿佛自己就是美利坚国民了,又或是趁机移民。
这就是这个时代嘛。
沈穗能做的也不过是让自己、家人、朋友过得更好些,其他的她也没这个能耐。
“后来这摊儿还有没?”
“听小方说干了个把月吧,不过小方这孩子还是蛮有头脑的,只是就在学校里卖牛仔裤嘛,最近又开始卖羊绒衫了。”
沈穗略有些诧异,“学生一般买不起吧。”
羊绒衫一件就要上百块,在校的大学生有几个买得起的?
“她卖给老师们。”这才是杜小风想夸的。
老师们买得起啊,毕竟有工资。
沈穗:“……那她也挺会的。”
其实章小琳没出事前,沈穗也借着她的关系在学校里发展了大学老师这个客户群体。
当然后来也算稳定了下来。
嗯,等回头就让杨杨去联系联系。
秋天来了,可不是要穿漂亮的羊绒衫,既保暖又好看。
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杜小风也觉得甘小方脑子好使,不愧是大学生。
便是在同学之中,也属于脑子好用的那一波。
“对了姐,他们大学应该有那种摄影协会什么的,要不回头我让小方打听打听?”杜小风想的是,摄影协会那肯定得用相机胶卷吧。
相机可以买国产的,胶卷那就得用这些外国货了。
但凡把这些协会利用起来,也能稳定一批客户呢。
沈穗想的更长远一些,大学校园里的摄影协会是一个大型兴趣班。
在这里会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的。
虽然能把这个兴趣维持下去的人可能很有限,但相较于大海捞针似的寻找目标客户。
其实大学里的摄影协会反倒是一个很好的目标群体。
因为这些是大学生啊!
毕业后就有工作,很快就能拿到工资的一部分人。
如果把他们学生时代的兴趣爱好加强,那等到他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后,会成为消费的中流砥柱。
而这个道理,不止可以用在沈穗代理的相机上。
“我想在上海弄个校园时装大赛,咱们制衣厂独家冠名赞助,你回头问问耿为光有没有兴趣,有兴趣的话就拉着他一起。”
提供布料针线什么的,让这些学生去捣鼓。
“奖品的话,就弄咱们的羊绒衫,那个羊毛大衣弄出来了没?有的话也可以加进去。”
让春雪这个服装品牌,深植在他们的脑海中。
等将来工作自己能挣钱,想要买羊毛衫、羊绒衫时,就能想到春雪。
杜小风觉得这个点子好极了,“行,那我马上去谈,十月份吧,国庆节后在学校里办起来。”
“可以把比赛时间拉长,不是一竿子买卖,咱们今年要办,往后每年都要办。你先跟学校谈一谈,看能不能谈下来。”
虽然朱琳主管外联,不过杜小风曾经也是八面玲珑的百货公司营业员,跟人谈生意是她的拿手好戏。
只不过她面对政府这边的人,没朱琳那么从容。
现在跟学校这边谈,那还是相当有信心的。
至于摄影协会的话,沈穗打算让甘小方去跑这件事。
年轻的大学生听说这事后只是愣了一下,但很快就笑盈盈的答应了下来,“没问题,沈穗姐你自己一个人来的吗?我请你吃饭好不好?”
她现在有钱了,卖衣服赚提成。
攒了好些钱呢。
终于可以不再做那个被庇护的孩子了,她也可以请沈穗姐,请秦越哥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