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好久不见,我是闰土啊(1/2)
燕京和平门外,琉璃厂。
这本来是明代为皇城烧造琉璃瓦的地界,也叫“海王村”。
后来燕京城区扩大,为了给居住区倒地方,琉璃厂外迁,但是地名却保留了下来。
进入我大清之后,在人人平等、公平公正的指导方针之下,实行满汉分城居住,即满人住条件好的内城,汉人住条件差的外城。
而琉璃厂虽然是外城,但却正处在内城边上,一些汉族官员选择在此居住,为的就是沾一点儿“满气”,往包衣方向硬蹭。
后来,全国各地的会馆也都选择建在琉璃厂这一带,而进京赶考的举人们却是住在会馆。
由此,琉璃厂就常年聚集大量官员、举人,对于书市、文玩、字画有着现实需求,于是时间一长,这里就形成了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书店、古玩铺一家挨着一家,其中典型代表就是荣宝斋。
此时,在荣宝斋的门口,老地主正徜徉其间。
这荣宝斋虽然名声在外,但是店铺并没有想象中的气派,反而有些低矮。
但门两边的一副楹联确实是有点意思:
软红不到藤萝外,嫩绿新添几案前。
这又是“软红”,又是“嫩绿”的,属实是让韩老实有些浮想联翩——软红不让碰,那可不就是绿了嘛……
本来韩老实是不想进荣宝斋的,但是为了让车夫小李子顺利拿到两个银角子的好处费,勉为其难,就逛上一逛吧。
等小李子兴高采烈的拿到钱之后,就按照与韩老实在路上做好的约定,回了自己的住处——太平仓胡同七号。
不要误会,小李子可不是土豪。
这就是一处典型的大杂院,挤挤插插的住了十几户人家,全都是底层人,比如车夫、水三、五子行、杠夫等。
其实刚才从朝阳门到琉璃厂,是路过太平仓胡同的,甚至韩老实特地到大杂院里瞅了两眼,为的就是记住地方。
指不定什么时候要来这里对付一晚呢,因为这地方有个好处,那就是住进来之后,如同泥牛入海,谁都别想找到人。
而这也是韩老实放心大胆的让小李子回去的原因。
所谓大杂院,基本可以类比后世外地人扎堆租住的城中村。
不要说是在这个社会管理水平无限散装的时代,即便是在后世,想要在城中村当中找一个人,那也是难上加难。
韩老实现在也在整狡兔三窟的把戏,毕竟京城这地方水也是挺深的,仔细点儿错不了。
“这位先生,您先坐下喝杯茶。到了咱们这,是想看文房用具,还是想看书画珍品?这里应有尽有,而且要是有需要,还可以给您代为订购书画篆刻的名家作品……”
韩老实进店之后,一个机灵的伙计就开始围着他转,恰到好处的搞推介。虽然是在推介,但不会让人感到烦。
这老地主特地换了一身打扮,身穿紫缎面绣木槿暗花的长衫,左胸口挂着金钻怀表,头戴毛呢礼帽,脚踩两接头的黑皮鞋,右手的手指上还有两枚镶嵌红绿宝石的金镏子。
在造型上来看,一瞅就是有钱的气派人。
再加上还是外地的关东口音。
妥妥的典型优质消费者!
要不然车夫小李子也拿不到好处费。
就这么说吧,老地主为了能让小李子捞两个银角子的好处费,属实是煞费苦心呐……
却说韩老实四平八稳的坐在太师椅上,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赞叹道:“不错,明前龙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