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2章 老头放大招(2/2)
而他们两人争夺的那东西也吸引了其他人的注意力。
“那东西很珍贵吗?”何大柱忍不住问道。
都打起来了,难免会让人这么想。
沈世杰歪着脑袋打量了那物件一会,说道:“感觉是假的。”
那是一块古碑,上面刻的是汉字,所以不用猜,如果是真的东西,肯定是从中国流出来的。
“碑也有人收藏?那玩意放在家里,不瘆得慌吗?”何大柱不能理解。
虽然不一定是墓碑,但始终跟死人有关系吧?家里摆着一块那样的玩意,不害怕的吗?尤其是晚上。
“又不是墓碑,怕什么?碑刻是我国重要传承文化之一,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自然是不俗的收藏品之一。一些古老的碑刻,甚至值几百万呢!”沈世杰他们说道。
中国古代碑刻,在地面立石作为永久性纪念物或标记者,多称为碑;其上镌刻文字者,称为碑刻。一般还认为圜首且上小下大的是碣,竖长方形的是碑;但有些横长方形的刻石如开成石经等,或直接刻在山崖上的摩崖刻石等,也常归入碑刻一类。
它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分布地域辽阔,形式多样,数量巨大,内容涉及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艺术、教育、科学、技术、民族等许多方面。
因此,有人认为它可与中国古代《廿四史》相媲美。
“我国的碑刻文化,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候属于萌芽期,数量不多,文字短少,内容简单,形制不定。
到了汉代,种类增多,文字加长,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种类上已发展为刻石、摩崖、碑、石经等多类并存;其数量至少有300种以上;在字数上,上千字的丰碑巨碣屡见不鲜。
最受欢迎的还是魏碑,因为魏晋时期,屡颁禁碑之令,刻碑受到限制,数量锐减,但仍形成了独特风格。”沈世杰侃侃而谈。
唐碑也很有名,是碑刻文化的一个巅峰期。
唐代的石刻形制高大,内容广泛,分布地区辽阔,种类齐全,文种大增,尤其讲究碑刻的书法艺术,撰人、书丹者皆具其名,呈现出石刻碑版的百花盛开局面。
沈世杰看那块“古碑”,就属于仿唐的存在。
碑文是典型的柳体。
所谓的“柳体”,就是指柳公权的字体。
其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然而,沈世杰还是看出,那是仿的,仿得并不高明,有点刻意。
而且,那块碑就只剩下碑身,故意弄得不完整,给人残破的沧桑感。
通常来说,碑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上部为碑首,首中有额,主要用以书写碑名或装饰,又有圭首、圆首、晕首、螭首、方首之别。
中部为碑身,主要刻碑文或题名。正面为碑阳,背面称碑阴,左右为碑侧,早期碑身上部与碑首之间还有碑穿。
下部为碑座,主要为承重和装饰,其形制依其性质和时代有方座、长方座、龟跌座等。
“值几百万?”李富贵大为吃惊。
印象中,自己老家好像就有古老的石碑。
“要看古碑的碑文有没有价值,有些碑文本身就一字值千金。要是碑文内容平平无奇,那自然不值钱。”沈世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