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到达敖德萨(2/2)
19世纪至苏联时期,敖德萨曾是东欧犹太文化中心之一,市井生活中仍可见犹太黑帮传说、意第绪语俚语及传统节庆的痕迹?。
伊萨克·巴别尔的《敖德萨故事》通过文学笔触描绘了底层社会的荒诞与诗意,如帮派争斗与市井人物的鲜活群像?。
或许是因为两个人都比较幸运,何雨柱和奥科萨娜玩了一路,只看到了市井人物的鲜活群像?,并没有体验到帮派斗争的血腥!
或许这应该叫做黑帮的幸运,因为他们要是惹到了何雨柱或者奥科萨娜,恐怕覆灭是他们那些黑帮唯一的结果。
波将金阶梯周边的沃伦佐夫宫、波托茨基宫、敖德萨国家模范歌剧院?等19世纪建筑成为敖德萨城市符号,是旅游者必须打卡拍照的地方,可惜游客太少了,何雨柱和奥科萨娜在这里游玩的时候,也没看到几个游客,有时找人拍照都找不到人。
而且那些少的可怜的游客看上去都是老外,几乎没看到本国人。可能换成周末会好一点,本地游客会多一点。
除了那些有名的建筑之外,敖德萨还有苏联时期遗留的疗养设施,如疗、盐水疗和海水浴等仍吸引着游客,体现“生活之城”的休闲传统?。
奥科萨娜制定的旅游攻略上记录了这些地方,两人约定改天一定要好好玩玩,今天不行有些晚了。
两人找了一家俄式餐厅,餐厅是典型的苏联风格建筑,高大宽敞,呃~除了这个也没有什么优点。餐厅里有一架钢琴,一位衣着绅士却胡子拉碴头发乱蓬蓬的中年男士正弹着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优美旋律生动地把多瑙河风光?展现在人们面前。
相对于优美的音乐,这家餐厅的食物只能说差强人意,就着音乐勉强对付了一点吧。
当地居民在俄国、wKL与欧罗巴文化认同间摇摆,语言混杂,主流语言以俄语与wKL语并行,成为日常特征?。
不仅是奥科萨娜,就算是何雨柱也能在这里跟大家畅谈,没有丝毫语言障碍。而且他易容的外表也跟斯拉夫人有些相似,更容易跟当地人接近。
尽管经济困顿,敖德萨的剧院、街头艺术和知识分子群体延续了“世界主义自由之城”的基因,通过文化表达对抗现实困境?。
苏联解体后,敖德萨作为wKL港口城市面临工业衰退,但黑海贸易与走私活动一度活跃,形成灰色经济生态?。
何雨柱的hE进出口公司在这里也有业务,而且在走私生意里是大佬的存在。
hE进出口公司当然不会直接在这里搞走私,但是之前公司的一些老人在公司“转型”正当行业之后,不太习惯挣那点少的可怜的工资,就走上了“单干”的道路。
hE记得他们为公司做过的贡献,给他们提供便宜的货源,两者之间从雇佣关系变成合作伙伴。
想这样的人不少,其中很多人都混的比以前还好,给自己好当然挣得多。
当然机遇与危机共存,风浪越大鱼越贵这句话很对,不过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成立,挣得多,冒的风险也就越大!
以前这个风险由hE公司承担,出了事儿有人去摆平,现在风险落到了他们自己身上,hE只会在公海上为他们提供货源,不会进入任何一个国家的领海,补给船除外!
不过何雨柱不会理这些小买卖,他来奥萨德除了玩另外的目的就是为了稀土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