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国本动摇(1/1)
继辽国皇帝耶律宗真驾崩之后,宋朝的另一个邻居也很快迎来了他们的“国丧”。公元1055年11月,被宋朝册封为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交趾郡王的李德政薨逝。当然,越南方面不这样称呼此人,他们把李德政称呼为越南李氏王朝的李太宗。
李德政死后,他的儿子、此时已经三十二岁的李日尊就此成为了越南李氏王朝的第三位皇帝,越南史书上将其称为“李圣宗”。
于宋朝而言,自从李元昊被自己的儿子给亲手宰了之后,宋朝周边的安全形势就变得空前大好,如今就更是堪称好上加好。西夏的皇帝李谅祚现在还是个只有八岁的小娃娃,西夏如今是女主当国且权臣当道,再加上由于之前与辽国之间长达数年的战争导致其国力锐减,所以宋朝完全无需担忧西北边境会有什么幺蛾子扑腾出来。同样,辽国也不再像当年那般让宋朝人闻之色变,西夏都能把你们打得满地找牙,那么我大宋会不会把你们打得屁滚尿流呢?至于南方的交趾,说句不好听的,恐怕这时候的宋朝人没有一个会把他们视为威胁,甚至连忧患都谈不上,毕竟李德政之前想要出兵帮助剿灭侬智高却被狄青一声呵斥就乖乖地缩了回去。
在把四周的邻居们挨个打量一番之后,宋朝的大臣们不禁感慨当今天下唯有宋朝这边风景独好。当然,大宋也并不是完美不缺,最让人感到皱眉的就是咱们的皇帝陛下到现在都还没有生出一个儿子,而赵祯今年已经四十五岁了,要想等到他再生出一个儿子来只能寄希望于奇迹。不过,考虑到这位皇帝陛下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在帷帐之间与各位大美人过度交欢导致差点掏空了身子,所以指望他在如今的这个年岁能够再生龙子显然有些不太实际。耶律宗真确实走得早了些,可人家儿子都那么大了,一想到这事,宋朝这帮士大夫们对辽国的优越感就瞬间荡然无存。好在赵祯的身子骨如今看上去还非常硬朗,况且宋朝这边也早就对此有了备用方案,那就是给赵祯过继一个儿子。虽然赵恒这辈子就活出赵祯这么一个儿子,但赵恒的老爹赵光义的子孙可是成群结队,随便拉一个过来当皇帝照样是赵宋的至亲血脉。
再把目光收回到朝堂,宋朝的三位宰相此时同样也是心里美滋滋,不管以前怎样以及今后会怎样,但至少眼下的宋朝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至于朝堂之上那些言官的聒噪之音,这个既不可避免更不可消除,不说也罢。那么,身为宰相,我们现在应该做点什么呢?
首相文彦博环视整个天下终于给自己找到了一件活干,而这事不但可以充分彰显出他的存在感,一旦干成甚至可以让他既建功立业于当下更可千古留名于后世。啥事?治理黄河!
这里不是说黄河又发大水了,而是文彦博准备让八年前因为决堤而改道的黄河重回故道。
没错,黄河改道已经快八年了,宋朝的君臣们虽然为此事而商讨了好几年,但却最终也没能确定下来究竟如何处理此事。久而久之,这事也就索性搁下不管了。文彦博现在要做的是就是重新把这口冷灶给烧起来,如果不是因为他几年前被唐介一顿疯咬导致丢了相位,那么这事可能早就解决了。不过,现在来做这事也不算晚,而此事一成他文彦博自然会在宋朝这一帮大臣里鹤立鸡群:前面的这些人都是废物,我文彦博一出马,再大的难题都能解决!
我们在前面也交代过,当时有很多人都拿出了自己的治河方案,这些年里各种治河方案也是层出不穷。面对着摆在办公桌上的各种高见,文彦博左挑右选最后选中了殿中丞李仲昌的“六塔河方案”。
六塔河其所处地理位置位于今天河南省清丰县境内,李仲昌的“六塔河方案”简单来说就是将已经改道的黄河通过六塔河重新流入故道,当然,在此之前首先得堵住上游的那个巨大的决口。也就是说,首先要对六塔河进行彻底的加固和清淤,如此方能确保整个黄河的水量在上游的缺口被堵住后能够平稳地经由六塔河重回故道。
看到这里,各位是不是觉得这事太过魔幻主义?黄河,中国北方第一大水系,一条小小的六塔河能够承受得了它的全部流量吗?况且,六塔河当时的地势可是比上游要高,一旦失败其后果将会是什么?没错,那必将会导致河水倒灌,继而导致上游刚刚合拢的决口再次复决。可是,无论是李仲昌还是文彦博和富弼,这些人都比现在的我们更了解当时的情况,他们也不比我们愚蠢,我们能想到的他们自然也能想到,而且这个方案之所以获得首相文彦博的青睐也正是因为富弼的力荐。无疑,这个方案能够获得富弼和文彦博的认可定然有其可取之处,最重要的是,它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一年之内可完工且耗费的各种成本也是最小。
个人认为,在这件事情上文彦博和富弼还是犯了冒险主义错误,一心想着能够尽快做出点成绩,殊不知这样做其实是在急功近利。
文彦博随即将此方案呈报赵祯定夺,而赵祯也表示同意,他下诏在各地征发三十万民夫前去参与此次治河工程。可是,有一个人却站出来表示反对——欧阳修。
欧阳修几年前曾经做过河北转运使,对于黄河治水他无疑是具有很大的发言权。在他看来,治河首先要解决的是黄河故道泥沙淤积的问题,只有组织人力先对下游的河道进行大规模清淤,然后再去堵塞决口,如此才能确保此项工程的成功。其实,欧阳修所说到的这个办法正是几年前大名知府、前宰相贾昌朝所极力主张的治河方案。
此外,欧阳修也对六塔河方案提出了严重的质疑。他认为六塔河的地势较高,而且六塔河的水容量明显承载不了整条黄河的水量,如果一旦河水倒灌且没有对应的应急措施,那么沿边的州府和百姓以及农田必将被洪水所吞没。欧阳修最后总结,与其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去堵塞决口,与其去疏通和扩宽六塔河,还不如就让黄河维持现状。当然,他也不是说什么也不做,而是建议将这些物力和人力拿去疏通和加固现有的河道,毕竟这是一条新河道,如果疏浚通畅便可确保未来几十年黄河都不再为患。
换言之,欧阳修不但否决了贾昌朝的方案,而且李仲昌的这一套被当朝宰相所认同的方案同样被他所否决,他觉得他的方案才是最正确的。遗憾的是,你欧阳修只是一个翰林学士,赵祯根本没有理会他的建议。
治河的事我们先放一放再说,我们现在要知道的是六塔河方案已经被确定为治河的唯一方案,而此时身在大名府的贾昌朝为此而感到很是愤怒。贾大人为何会愤怒呢?原因其实是再简单不过,因为六塔河方案一旦成功,那么功劳就将属于文彦博和富弼,但贾昌朝始终认为他的方案才是最正确的,可即使全天下的人都认为他的方案最正确的,但文彦博也不会采纳并实施,原因无需多言。贾昌朝会就此忍气吞声吗?他会善罢甘休吗?当然不会!
不管贾昌朝这会儿有多么的不爽,他都只能憋着,可一旦让他逮着机会他就一定会让文彦博知道他这个马王爷到底长了几只眼睛。说来或许连贾昌朝自己都不会想到,他想要的机会竟然是说来就来,只是这个机会的载体和代价实在是太过出人意料。
公元1055年除夕,北宋的都城开封在大雪纷飞中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赵祯这天也在宫中举行仪式向天祈福,为示虔诚,他着便服并赤足在雪中进行祷告。要命的是,就因为他的这份虔诚可就坏了大事。要知道皇帝陛下马上就四十六岁了,他再不是以前的精壮小伙子,就因为这次祈福让他的身体因为严重受寒而突然就被击垮了!
第二天,公元1056年的正月初一,赵祯在大庆殿接受百官的朝贺。等到文武官员列队完毕正准备下跪磕头时,端坐在大殿之上的赵祯突然就身子一斜倒在了龙椅上并浑身抽搐了起来。见此情形,伺候在左右的宫女和太监们赶紧把赵祯面前的帘子给放了下来,然后底下的大臣便透过帘子看见里面一阵人影浮动。一个有经验的太监一看这状况就知道赵祯这是得了什么病,他将自己的手指伸入赵祯的口中防止其咬到舌头,直至赵祯最后口出流涎方止。
在左右一阵手忙脚乱之后,赵祯勉强恢复了一点意识。帘子再又升起,赵祯迷迷糊糊地又端坐在了龙椅上,大臣们赶紧趁给他磕头拜贺算是凑合着把这个新年仪式给举行完毕。
赵祯这病在古代统称“风疾”,但这风疾也是分很多种的,曹操的病症是风疾,李世民、李治以及赵祯的老爸赵恒也都是风疾患者,具体的症状就是间歇性的神智不清、胡言乱语、记忆力减退、严重点就是肌肉抽搐乃至是半身不遂以至于最后生活无法自理。大家还记得宋真宗赵恒在生命最后阶段的样子吧?赵祯跟他老爹就是一个症状,简而言之,他得了他老爹的遗传病。
消息传出,宋朝的大臣们在惊惧之余无不扼腕叹息。之前本来还说宋朝这边风景独好,可这高兴劲儿才没过去多久,大宋的皇帝陛下竟然也成了这副德行。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之后,有些之前早就潜藏于身的病症不发则已,一旦发病就一发而不可收拾,赵祯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