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老马的疑惑(1/2)
这帮老头其实私下讨论过李世铭这个人,这不能怪他们,实在因为李世铭的行事风格太过诡异。
首先是叶氏的慈善助学基金,从八四年至今,叶孝礼基金会投入的资金可谓是海量。
同其他的慈善活动比起来,叶孝礼慈善基金会在逐年加大投入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基金会的管理制度。
更为奇特的是,叶氏旗下企业的高管,无论哪国国籍,几乎都有在基金会轮岗服务的经历。
仿佛在基金会任职,是迈向叶氏系企业核心的入场券。
这已经成为叶氏系企业内不成文的规定。
虽然名为基金会,但基金会的资金没有进行过任何投资行为,基金会的花销完全来自叶氏系企业及其他合作企业及企业员工的自发捐资。
龙腾科技这种非上市企业更是在公司章程中写明年利润投入慈善资金的百分比。
所以上行而下效,叶孝礼慈善基金会目前已经是国内规模最大,效率最高的民间慈善组织。
近十年间,已经有近千栋以叶孝礼命名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运动场落成。
因叶孝礼慈善基金会的帮助完成学业的受惠学子规模超百万。
不仅如此,叶孝礼慈善基金会还带动了其他慈善团体,成为了慈善事业的行业标杆。
有人或许认为夸张了,但这是八九十年代,在农村学校盖个三层教学楼的花费不过二三十万人仔,一个中学生一年的学费不过两百蚊,一顿午餐不过两三毫纸的年代。
港岛和国内的工资收入几十倍的差异,叶氏系几万员工,个个都月入上万,平均一人资助一个,不费吹灰之力。
其次是李世铭在熊国的所谓生意。
依托叶氏航运的便利,大批的国内企业的积压产品,被大面积的清库存运往熊国。
着实盘活了不少企业。
而李世铭运回来的那些设备,也只收了运费加成本。
至于图纸资料那些直接就没收费。
唯一有利可图的大宗资源货物也是按市场价交易。
这种做法,完全不像资本家。
因为收益和所承担的风险不成正比。
最后更令人费解的是婆罗洲。
到目前为止,李世铭在婆罗洲地投入,基本已经超过了婆罗洲所谓巨型铜矿可以给他带来的预期收益。
拿下婆罗洲带来的地缘政治利益,对他个人或是叶氏家族来说,根本毫无意义,却需要冒着巨大的风险。
婆罗洲从开始谋划之初,就有秘密部门的参与。
如果说李世铭想将婆罗洲变成他的独立王国,按现在的情况已经做不到了。
婆罗洲地四族十三家,可以用经济手段施加影响力,但兰芳护国军实际上大半的士兵是国内过去的退伍军人。
李世铭很年轻,年轻得不像话,但他港岛人的身份,天生注定他在政治上无欲无求。
看清楚一个人是什么成色,不用听他说什么,要看他做什么。
李世铭从来不标榜什么,只是无声无息地做着。
这些老头敢肆无忌惮地跟他要这要那,一点不把自己当外人也是基于这一点。
这是他们的一种试探。
李世铭的最终目的他自己不明说,他们自然没办法直接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