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我真的只求一死啊 > 第568章 稍纵即逝

第568章 稍纵即逝(2/2)

目录

毛烈站在船尾,死死盯着逐渐远去的海岸线。

他左臂缠着的绷带已被血浸透,却浑然不觉疼痛。

吴平踉跄着走过来,脸色阴晴不定。

“毛兄,那朱翊钧为何不追?”

“鬼知道明人在打什么算盘。”

毛烈啐了一口带血的唾沫。

“但能活着回去就是老天开眼。”

他转头望向船舱,大村纯忠正躺在担架上,随行医师手忙脚乱地止血。

吴平搓着下巴上的短须,眼中带着不安。

“我总觉得不对劲。

朱翊钧用兵向来狠辣,今日怎会如此手软?莫非......”

“莫非什么?”

毛烈心头一紧。

“莫非他故意放我们回舟山?”

吴平声音压得极低。

“好一网打尽?”

海风突然变得刺骨。毛烈强压下心头不安,粗声道。

“管他什么阴谋!咱们四千多弟兄逃出来了,只要回到历港,凭那些工事和剩下的二百条船,守上一年半载不成问题!”

话虽如此,当他的目光再次扫过海面时,总觉得平静得过分的水面下藏着什么可怕的东西。

葫芦山水寨的灯火在暮色中格外醒目。

朱翊钧刚下马,俞大猷已迎出寨门。老将军须发皆白却腰板笔直,铠甲上斑驳的痕迹诉说着半生戎马。

“俞公。”

朱翊钧拱手行礼,脸上难得露出疲惫。

俞大猷深深看了他一眼,侧身让出通道。

“大人辛苦,里面说话。”

中军帐内,亲兵奉上热茶后退下。

朱翊钧端起茶碗,任由热气模糊了面容。

两人沉默片刻,俞大猷突然开口。

“舟山那边......”

“不急。”

朱翊钧放下茶碗,瓷器与木案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

俞大猷眼中精光一闪,捋须道。

“老夫明白了。”

朱翊钧唇角微扬。

“俞公明白什么了?”

“严家。”

老将军吐出两个字,像扔出一把刀子。

帐内烛火猛地一跳。

朱翊钧笑意更深。

“果然瞒不过俞公。”

他起身走到悬挂的海图前,手指点在舟山位置。

“严世蕃那老狐狸,以为躲在后面操纵倭寇就能高枕无忧。本官偏要让他知道,这盘棋,不是这么下的。”

俞大猷走到他身侧,沉吟道。

“但海面上还有二百艘倭船,若他们狗急跳墙......”

“所以需要俞公的水师。”

朱翊钧转身,目光灼灼。

“不让他们上岸,不让他们逃走,更不许他们再劫商船。

这仗,我们慢慢打。”

老将军忽然笑了,皱纹里藏着久经沙场的智慧。

“大人是要用严家的刀,架在严家脖子上?”

“正是。”

朱翊钧负手而立。

“严家不倒,倭患不绝。但若太快铲除严家,朝中那些魑魅魍魉又会另寻靠山。不如......”

他做了个收网的手势。

“温水煮青蛙。”

俞大猷深深看了他一眼,突然抱拳。

“老夫这就去安排水师布防。”

杭州城的欢呼声隔着三里地就能听见。

朱翊钧勒住缰绳,望着城门处张灯结彩的景象,眉头微蹙。

赵虎策马上前。

“大人,百姓都在等您凯旋。”

“凯旋?”

朱翊钧轻哼一声。

“仗还没打完呢。”

但当他骑马穿过城门时,脸上的冷峻已化作肃穆的威严。

百姓们认出了这位身着绯袍的朝廷重臣,欢呼声如潮水般涌来。

“朱大人打跑倭寇了!”

“变法万岁!”

“朝廷终于为我们做主了!”

朱翊钧在马上不断拱手,却始终不发一言。

有个稚童挣脱母亲的手,捧着个煮鸡蛋冲到他马前。

朱翊钧俯身接过,摸了摸孩子的头,依旧沉默。

这诡异的静默让欢呼声渐渐低了下来。百姓们面面相觑,不明白打了胜仗的朱大人为何如此沉重。

词人祠外摆满了百姓送来的犒劳品,鸡鸭鱼肉堆成小山。

张居正正与浙江巡抚张翰谈笑,见朱翊钧到来,立即迎上前。

“元辅。”

朱翊钧行礼,脸上终于有了些许笑意。

张居正拉住他的手,上下打量。

“听闻大捷,老夫与诸位同僚欣喜若狂啊!”

他凑近低声道。

“不过看你这神色,莫非另有隐情?”

朱翊钧不置可否,只道。

“进去说话。”

偏厅内,张居正挥退左右,亲自斟了杯茶推过去。

“现在可以说了吧?倭寇主力当真溃败了?”

“溃败是真。”

朱翊钧抿了口茶。

“但我放走了大村纯忠和四千残部。”

张居正手一抖,茶水溅在袖口。

他盯着朱翊钧看了半晌,突然抚掌大笑。

“妙!妙啊!你这是要学诸葛武侯七擒孟获?”

“元辅明鉴。”

朱翊钧放下茶盏。

“严家树大根深,若贸然斩断倭寇这条臂膀,他们必会缩回爪牙。不如留着这个口子,让严世蕃以为还有翻盘的机会。”

张居正笑容渐敛,眉头微蹙。

“但你想过没有?诸国跨海势力见有机可乘,必会继续增援倭寇。

这仗若拖久了......”

“正合我意。”

朱翊钧眼中带着锐利。

“倭寇聚集舟山,总比分散沿海为祸要好。我已命俞大猷封锁海域,他们插翅难逃。”

张居正沉思良久,突然压低声音。

“你打算用这个由头,继续扩大募兵?”

朱翊钧笑而不答,转而道。

“元辅,眼下最急的不是舟山,而是契奴。”

“哦?”

“此战契奴义勇出力甚大,我许诺战后计口授田。”

朱翊钧从袖中取出一份名册。

“平湖县令刘存义治农有方,可任屯垦参将。”

张居正接过名册,快速浏览后点头。

“此事易尔。不过皇庄改革牵涉甚广,你真有把握?”

“箭在弦上。”

朱翊钧目光坚定。

“倭寇之乱给了我们最好的借口。元辅,变法之机稍纵即逝啊。”

张居正长叹一声,拍了拍他的肩膀。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