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 下官遵命(2/2)
“圣人之制?”
杨帆摇头,眼中带着不耐。
“张兄,那些不过是...”
“不过是什么?”
张居正猛地打断,又迅速收敛情绪,换上温和神色。
“罢了,眼下说这些为时过早。还是先看看天下人如何反应吧。”
杨帆盯着张居正紧握到发白的指节,心中暗叹。
这位挚友什么都好,有胆识有谋略,甚至能为大明豁出性命,却始终放不下那身士大夫的架子。
他缓和语气。
“确是权宜之计。若我们的祭文与严嵩他们一般无二,天下人只会更糊涂。”
张居正沉默片刻,忽然转身走向窗边。
“杨兄可曾想过。”
他背对着杨帆,声音飘忽。
“若真按你说的大道来改,天下缙绅百官会如何?”
“该杀的杀,该用的用。”
杨帆话一出口便觉不妥,改口道。
“我是说,自然要因才施用。”
张居正肩膀几不可察地抖了一下。
他转回身时,脸上已挂上笑容。
“不说这些了。我此来是辞行的,不回杭州了,直接去景德镇。”
“这么急?”
杨帆皱眉。
“九江那边出事了?”
“洋商的订单耽搁不得。”
张居正摆摆手。
“前几日忙乱,九江交易栈的事没来得及细说。等杨兄处理完倭寇之患,我们再详谈。”
杨帆注视着张居正刻意轻松的神情,忽然感到一阵疲惫。
他这位挚友,此刻心里怕是已经筑起高墙。但他仍郑重拱手。
“张兄保重。九江事务繁杂,还望多加小心。”
“彼此彼此。”
张居正还礼,目光却落在杨帆的行囊上。
“杨兄挂'舟山公廨'牌匾时,不妨想想今日祭礼。有些事,表面功夫该做还得做。”
话中有话。
杨帆听懂了弦外之音,却只是笑笑。
“自然。”
两人并肩走出厢房。
暮色四合,词人祠内,烛火摇曳。
杨帆坐在案后,手中拿着一份卷宗,眉头微皱。
在他对面,刘应节正低头翻阅着一份厚重的案卷,指尖时不时在纸页上划过,似乎在丈量着其中的分量。
厢房里,除了两人的呼吸声,便是笔尖摩挲纸张的细微声响,气氛凝重而又专注。
“这第一批卷宗的整理,就由你来牵头吧。”
杨帆将手中的卷宗放下,抬头对刘应节说道。
“此案涉外,牵扯甚广,需要精细梳理,容不得半点差错。”
刘应节抬起头,脸上没有半分意外,只是轻轻点头。
“下官明白。只是...公廨的选址,大人可有定论?”
他一边说,一边将手中的卷宗合上,似乎是漫不经心地提起这个话题。
杨帆沉吟片刻,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
“你以为何处为宜?”
刘应节微微一笑,仿佛早有腹稿。
“华亭。”
他见杨帆露出询问的神色,便继续解释道。
“华亭有丝绸交易栈,洋商云集,便于处理涉外事务。而且,公廨未来的归属,是个大问题。若是设在杭州,恐怕会归江南按察使管辖,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哦?”
杨帆的眉毛轻轻一挑,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公廨处理的是外邦人与大明百姓的纠纷,其权柄非同寻常,若只是隶属一省,恐难服众。”
刘应节的声音沉稳。
“它既不应归江南按察使管辖,也不应归于任何一个地方衙门。其地位超然,方能确保公正。华亭,正好能避开这些不必要的麻烦。“
杨帆听完,深以为然。
他思索着,这舟山公廨,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法庭,其归属问题确实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难题。
若是将其简单地划归大理寺,显然也不合适。
大理寺是大明的最高审判机构,其审判依据的是大明律,而公廨要处理的案件,则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法律和风俗,必须超脱于大明律之上,才能做到真正的公正。
但他又认为,公廨的成败,关键不在于其隶属何处,也不在于其形式如何,而在于其是否能提供公正的裁决,是否能真正得人心。
只要公廨能以公正的姿态,处理好每一桩案件,赢得各国商民的信任,那么,无论它设在何处,都将立于不败之地。
“你说的有道理。”
杨帆点了点头。
“华亭,确实是不二之选。”
刘应节见杨帆采纳了他的建议,心中暗自松了口气,却又不动声色地继续道。
“公廨既已有了选址,那大司寇一职……”
他的话没有说完,但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杨帆知道,刘应节是在试探他,也是在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参与权。
“我希望由你来兼任公廨的大司寇。”
杨帆直截了当地说道,目光灼灼地看着刘应节。
“后续还有诸多涉外案件,我需要一个得力之人来主持大局。”
刘应节闻言,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微微沉吟片刻,才说道。
“下官暂时可以帮大人主持公廨,但仅一个大司寇,恐独木难支。案件纷繁复杂,涉及面广,需要多方会审,方能确保公正。”
他顿了顿,继续建议道。
“下官以为,公廨的会审人员,应从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乃至礼部主客司中选派人手,如此才能集思广益,确保万无一失。”
杨帆听完,眼前一亮。
刘应节的这个提议,不仅考虑到了公廨的审判公正性,也为公廨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他立刻拍板道。
“此计甚妙!你且草拟一份奏疏,让刑部侍郎徐轼负责,从这几个衙门中,挑选五人。以你为主,担任大司寇,其余四人任小司寇。”
“待公廨运作顺畅后,我们还可吸纳外人,担任少卿,协助我们了解各国风土人情,如此一来,公廨便能真正做到公正无私,服众于天下。”
杨帆补充道。
刘应节听到这里,心中再无顾虑,立刻爽快地答应下来。
“下官遵命!”
然而,答应下来后,刘应节却又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