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我真的只求一死啊 > 第591章 正在忙

第591章 正在忙(2/2)

目录

话音刚落,台下便是一片哗然。

但刘应节没有给众人喧哗的时间,他冷冷地扫视全场,高举右手,又重重地放下,大声喊道。

“将人犯押过来!”

话音刚落,远处便传来一阵脚步声。

百姓们纷纷踮脚观望,只见一队队火铳兵押着四百个倭寇,缓缓走向台下空地。

这四百个倭寇,皆被五花大绑,跪在地上,耷拉着脑袋。

他们中,有五六十个像大明盗贼的,更多的却是红毛碧眼的佛郎机人,以及身材矮小的倭国人。

他们的后背都插着一块木牌,上面用朱砂写着各自的罪名和姓名。

百姓们发现,那些后背插着木牌的,便是待斩之人,顿时群情激愤。

“天杀的倭寇!”

“杀得好!斩尽杀绝!”

“罪有应得!大明万岁!”

各种口号,夹杂着激进的言辞和脏话,从人群中爆发出来,声浪一波高过一波,几乎要将木台掀翻。

刘应节待众人情绪稍缓,再次摆了摆手,喊道。

“大道之行,自有法度!”

他的声音虽然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全场百姓立刻安静下来,静静地等待着接下来的审判。

刘应节随即下令。

“念大明舟山公廨刑状!”

按察使衙门的一位刑名佥事,手捧卷宗,走上高台。

他清了清嗓子,开始念道。

“查得,佛郎机国人马里奥,在我大明境内,杀害平民二十三人,抢劫财物三百七十两白银,判斩立决!”

“查得,日本骏河藩浪人井上次郎,在我大明境内,杀害平民十一人,抢劫丝绸百匹,判处枭首!”

判词简略,没有那些繁琐的刑律条文,只有清晰的罪名和判决。

佥事只念了五十名罪大恶极的死刑犯和五十名徒刑犯的判词,约莫半个时辰便念完了。

但台下的百姓们却听得异常专注,仿佛比听书还要投入。

他们不时爆发出愤怒的口号,为每一个死刑判决叫好,为每一个徒刑判决喝彩。

高台之上,刘应节看着台下的群情激愤,心中感慨万千。

他出身武将,见惯了战场上的厮杀,却从未见过如此浩大的公审。

他忽然明白,杨帆的公审之法,其效用远超自己想象。

这些倭寇,平日里在战场上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此刻却气焰全无。

他转头看向杨帆,却见杨帆目光深邃,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

“大人,这公审之法,果真有效。”

刘应节由衷地赞叹道。

杨帆点了点头,目光仍旧落在台下的人群身上。

“公审的妙处,不在于审判本身。而在于伸张民气,振作人心。这是一场公道人心的审判,也是一场关乎世道人心的博弈。”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凝重起来。

“我们就是要让天下人相信,邪不胜正。只要大明的百姓,心中存着公道,那严党的阴谋,十二国的邦交攻势,都将不攻自破。”

刘应节联想到尧舜之世,感叹道。

“千百年来,这般场景,恐怕也只有尧舜之世,才能得见。如今,能在大明得见,刘某三生有幸。”

杨帆亦是叹息道。

“是啊。若天下官员,都能如此,体察民情,顺应民心,这世道,又何至于如此。若天下官员都能如此,世道早该太平了。”

两人相视而笑,享受着此刻人心伸张的乐趣。

佥事念完判词后,刘应节再次走上前,朗声说道。

“江南军民们!倭寇罪行已大白于天下!舟山公廨引大明律论罪,现在请文渊阁大学士、钦差杨帆签押!”

佥事将案卷呈上,杨帆接过案卷,在最后一页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他走到台前,面对着台下数万双眼睛,大声问道。

“诸位可知道,今日公审,缘何而起?”

全场静默,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杨差的回答。

杨帆踱步沉吟片刻,朗声道。

“今日公审,秉承上天公理、尧舜大道!吾等以为,无论是大明,还是各邦,人心皆同此理!”

“在正常的邦交之外,私自招募盗寇,争战中滥杀无辜平民者,吾称之为……战争罪!”

此言一出,台下顿时一阵骚动。百姓们虽然听不懂“战争罪”是什么,却也能从杨帆的语气中,感受到其中的分量。

“大明律虽无此罪名,吾今日便新设之!今后,凡涉及外人的纠纷争讼,皆由舟山公廨审理!”

杨帆的声音,犹如一道惊雷,响彻在每一个人的耳畔。

话音刚落,他便抄起签筒,猛地扔向高空。

“行刑!“

随着他一声令下,台下刽子手们得令,手起刀落,刀光闪过,鲜血喷溅。

二百名死刑犯,瞬间人头落地,其中枭首二十四人、斩首一百七十六人。

其余二百名徒刑犯,则被衙役按在地上,受了杖刑后,将分别发配九边和沿海屯垦卫。

刘应节命衙役将二十四颗枭首用竹竿挂起,分两排插在空地中间。

在数万百姓的欢呼声中,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倭寇头颅,就这样被高高挂起,向世人昭示着他们的罪行。

满场数万人,欢声雷动,声势震天。

行刑仪式结束后,喧闹的云山书院外空地渐渐恢复了平静,但那股子振奋人心的气息,却久久没有散去。

杨帆没有在此多做停留,他知道,行刑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他回到杭州城内,径直前往杭州最大的刊刻行总。

这座刊刻行总,是大明朝最大的图书出版机构之一,拥有数十家分号,日夜不停地印刷着各种书籍和报刊。

杨帆没有惊动任何人,独自一人,悄悄地来到了刊刻行总的后院。

“总管,这位大人说有急事,要见您。”

一位小厮毕恭毕敬地引着杨帆来到一间堆满了书籍的厢房前,轻声说道。

厢房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坐在案前,戴着老花镜,聚精会神地校对着一份文稿。

他听到小厮的声音,只是嗯了一声,并没有抬头。

“大人,您请坐,我家总管正在忙。”

小厮见老者没有理会,便对杨帆说道。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