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我真的只求一死啊 > 第592章 你怎么看待此事

第592章 你怎么看待此事(2/2)

目录

“胡总督,这段时间,您受苦了。”

杨帆收起脸上的笑意,语气诚恳地说道。

“下官今日前来,除了请教,还想与您商议,那诸国国书之事。”

胡宗宪一怔,没想到杨帆会如此直截了当地提起此事。

他看了谭纶一眼,似乎在用眼神询问他的意见。

杨帆没有理会两人的眼神交流,继续说道。

“十二国国书中,都称胡总督和俞大猷将军杀良冒功,与朱纨如出一辙,要求朝廷严惩。但天下人都清楚,那历港之战,实为下官所为。他们紧抓您不放,毫无道理。”

“如今,舟山岛上的外人,是盗贼,还是良民,已是十分清楚。十二国的国书,纯属一派胡言。”

杨帆的语气,变得有些严厉起来。

“下官以为,此事,不能再拖了。”

胡宗宪的脸上,露出了感激之色。

他知道,杨帆这是在替自己开脱,是在为自己争取一线生机。

“下官斗胆提议。”

杨帆说着,从怀中拿出一份文书。

“由身为浙直总督,对外第一道关口的您,驳回十二国的无理要求。下官则以阁臣和钦差身份,带头署名,写一份照会,附上案卷,通过总督衙门,递交给他们。如此一来,他们便无话可说。”

胡宗宪听完,哈哈一笑,再次看了谭纶一眼。

那眼神,仿佛在说。

“你看,我没说错吧?杨帆是来救我的。”

谭纶心中苦笑。

他知道,杨帆的办法,确实能让胡宗宪脱身。但杀了这么多人,十二国恐怕不会善罢甘休。

这件事情,或许会闹得更大,最终演变成一场更大的风波。

但他又无法反驳,因为杨帆的话,句句在理,无懈可击。

胡宗宪感激地对杨帆说道。

“杨大人,你的办法,可行。”

说着,他转头看向谭纶,询问他的意见。

谭纶也笑着称赞道。

“杨大人如此有担当,令人感佩。下官以为,甚是妥当。”

杨帆见两人同意,便不再废话,将那份早已写好的文书,递给了胡宗宪。

“照会已写好,还请胡总督和谭先生看看,若可行,便请胡总督用印。”

谭纶凑过来,和胡宗宪一起查看文书。

照会严告佛郎机、朝鲜等十二国,称诸国此前以舟山之战为不义,送通牒、呈国书,称历港皆是诸国商民无辜遭戮。

而今,华洋公廨查明,官军围困的历港之人,多为诸国盗寇。

这些人,十数年来屡犯大明边境,交战尚且不论,却还杀掠百姓,战时杀民,即为战争罪。

如今,人证物证俱全,舟山公廨已于六月二十八日,审定首批四百人。

其中二百人,有战时杀民之实,已被枭首斩首。其余二百人,受杖刑后充军发配。

各国既以无稽之谈,提出无理要求,现要求收回通牒及战书,彼此回归旧约。

若执迷不悟,则悉听尊便。

文末署名舟山公廨大司寇、大明文渊阁大学士钦差杨帆及浙直总督衙。

谭纶看完,眉头紧锁。

他觉得,这件事,在有理与无理之间,难以界定。

他认为,各国已投国书,此事应由内阁和礼部回复,由浙直总督府回复,似乎有些不妥。

胡宗宪却笑着解释道。

“谭先生,各国之所以投国书,其理由便是舟山岛上都是商民。如今,公廨已查明,并非如此。那他们的最后通牒和国书,便没了道理。由我们浙直总督府,这第一道关口,要求他们收回,合情合理。”

谭纶闻言,也觉得有道理。

他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杨帆见两人都已同意,便笑着对胡宗宪说道。

“既然如此,还请胡总督用印吧。”

胡宗宪起身,深深地向杨帆一拜。

“杨大人,此次相救之恩,胡某没齿难忘。你将我的名字从文书上抹去,省去了我无数麻烦,此恩,胡某无以为报。”

杨帆摆了摆手,说道。

“胡总督言重了。我们都是为大明效力,理当同心同德。”

随后,胡宗宪叫来书吏,将文书抄了十几份,并盖上了自己的大印。

杨帆也拿出公廨大印和自己的私章,盖在了文书上。很快,一切便办妥了。

文书办妥后,杨帆当即派人,将其中两份送往京师,一份送给各国使节,还托商人送了一份给琉球的索扎。

不久之后。

《舟山公廨战争之罪警世录》第一批刊印完成。数十万册小册子,堆满了刊刻行总的仓库。

杨帆让人将这些小册子,分发到江南四省各处驿站。

在州府县城,则让衙役们广为发放。

他还特意往京师运了几万份,投递到六部各司道衙门、驿站及会馆。

一场轰轰烈烈的舆论攻势,正式拉开帷幕。

十余天后,京城依旧笼罩在一片压抑的气氛中。

戒严令没有解除,但空气中的紧张感,已不像之前那般剑拔弩张。

连续数日的闷热阴天,让整个京城都显得有些焦躁。

街头巷尾,悄然流传着各种小道消息。

杨帆在南宗有大动作、胡宗宪已死、舟山倭寇逃窜……真真假假,混淆视听。

午后的玉熙宫,门窗紧闭,仿佛进入了寒冬。

吕芳满头大汗,提着水桶,跪在地上,一下一下地擦拭着地板。

他时不时地抹一把额头上的汗珠,又继续手上的动作。

嘉靖没有打坐,他手持一柄拂尘,在长案前从容踱步。

长案上,摆着许多纸张和书页,排得极长。

那是从江南快马加鞭送来的《舟山公廨战争之罪警世录》清样,以及杨帆在南宗祭孔的祭文。

他已经看了近一个时辰,时而恼怒,时而愁苦。勉强看完后,他端坐在八卦台上,闭目沉思许久,才缓缓开口。

“吕芳,你如何看待此事?“

吕芳一怔。

印象中,嘉靖很少这样泛泛而问,向来都是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他擦干了手,从容地回应道。

“回万岁爷,杨帆处决二百倭犯,人证物证俱在,并无不妥。“

嘉靖不悦地嗤笑一声,手中的拂尘轻轻一挥,声音里带着几分恼怒。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