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我真的只求一死啊 > 第604章 七分敌三分友

第604章 七分敌三分友(2/2)

目录

张居正端坐在大案后的虎皮太师椅上,门生臣僚们分坐两侧,隐隐形成了一个集团。

申时行一向担忧杨帆的极端倾向,自从杨帆提出“本朝以尧舜大道立国”的论调后,他更是十分不安,曾几次与张居正争论,都因各种情况未能有定论。

如今杨帆远赴云贵,正是摆出来好好谈谈的时机。

因此,等众人坐定后,申时行站起身,拱手说道。

“恩相,如今的大局,我们也该有个说法了。杨帆现在去了云贵,很多事情他在杭州时不好谈,既然他不在,学生认为,咱们该捋一捋了。”

众人纷纷附和。

张居正对杨帆这段时间的作为本就颇有看法,今日召集众人前来,就是为了交心交底,否则队伍确实不好带。

他清了清嗓子说。

“汝默,你就说说吧。你们有什么看法,都敞开了谈。咱们不同于严党,都是一心为国为民,彼此是道义之交,一定要畅所欲言。”

众人对他向来十分敬佩,一来是因为他总是开诚布公,二来是他智慧过人且一心建功立业,自然没什么可挑剔的。

申时行向张居正一拜,娓娓道来。

“恩相,各位,如今的大势,我认为是咱们清流千载难逢的机会。何以见得呢?各位试想,数月前,皇上在皇极殿对严嵩一番诛心定论,说他不是青词客,而是个大俗人,还责备他管不好世俗朝政。”

“这些话十分罕见,皇上与严嵩君臣相知二十年,这般诛心之论,绝非寻常。而严嵩毕竟是大明朝资格最老的首辅,门生遍布、智慧过人,竟然转而投效裕王,虽然形同罢黜,但如此一来,威势仍在。”

“不过,严党毕竟已经遭受重创。如今徐阁老主持内阁,是为明面上的力量,严嵩在幕后支持裕王,是为暗地里的力量。”

“这般局势,暗不胜明,且裕王殿下历来都是清流领袖,此时难道不是清流执掌朝政的时机吗?恩相,我认为,我们要立刻矫枉过正,把杨帆那些激进的变法都改过来,折中尧舜大道与圣人之制,如此一来,天下权柄就掌握在我们手中,正好放手施展。”

这番话从大处着眼,确实说清了如今形势的由来,张居正颔首捋须,赞赏道。

“汝默也是知晓大势之人。”

不料,张四维却朗声道。

“我不同意汝默的看法!恩相、各位,试问一句,杨帆呢?杨帆还在啊!汝默难道没看见吗?皇上同意他追捕倭寇要犯,又赏赐朝鲜使臣,而徐阁老唯唯诺诺。如今,杨帆、俞大猷已经厉兵秣马,不日就要出海了。”

“请问,这果真是清流执掌朝政吗?依我看,此时恰恰是清流最危险的时候!稍有不慎,就会进退失据,甚至让皇上不悦、裕王不满、杨帆衔恨、严党暗算。如此一来,哪里还有什么千载难逢的机遇?”

众人一听,顿时觉得这话更为警醒。此时此刻,两人的话针锋相对,又各有道理,众人一时无话可说,纷纷把目光投向张居正。

张居正沉吟片刻,微笑道。

“汝默、子维说得都有道理。”

说着,他站起身,双手背在身后,沉声道。

“不瞒各位,在皇上接见朝鲜使臣之前,我也一直在观望。你们私下都问过我,我都推脱了。为何?因为这大明朝,如今仍是明君在上啊,这才是最大的势。”

他悠悠望着堂外忽然阴沉的天色,沉吟一会儿,又扭头回来,逐一扫视众人一遍,再次沉声道。

“各位,可知我为何请缨到江南来?”

不待众人回答,他接着说。

“因为我在一次朝议上,偶然发现,其实是皇上想要变法。”

众人从没听他说过这话,顿时神情凛然。

张居正继续说道。

“各位试想,我们都清楚大明朝到了何种地步,皇上岂会不清楚?各位也都听说过一个传闻吧?说是杨帆曾经有一道秘疏?其实到了如今,所谓的秘疏已经十分明白了,那就是杨帆自己说的‘尧舜大道’,皇上多半已经认同了。”

“那么,尧舜大道有没有道理呢?我重翻典籍,几番苦思冥想,如今觉得还是有道理的。皇上,的确是要重申太祖之制啊。不瞒各位,如果皇上这次没有召见朝鲜使臣,我还怀疑皇上只是想用杨帆平衡一下局势,而且很可能变法就到此为止了。”

“可如今看来,皇上是铁了心要彻底变革啊。你们想,朝鲜的形势与大明何其相似?其国主竟说要‘戡乱’,又在国书上说其民众‘困极辱极’,那才是非同寻常啊,我想你们都是才智之士,应该已经十分明白。依我看,皇上不会放过严党。我们要考虑接下来的方略,这才是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持久的静默让气氛有些凝固。

众人深知张居正十分了得,这番话果然道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深度。

众人都在想。

如果皇上不放过严嵩,那么接下来,咱们难道就不能跟着裕王了?仍然要跟着杨帆和皇上?

正疑惑间,张居正又道。

“咱们谁也不能跟!试想,如果我们继续跟着杨帆干,虽然迎合了皇上,但尧舜大道并非我们所求啊。我们所求的,是圣制仁政!”

“至于尧舜大道,迂阔玄远,无可稽考,就算或许存在,可具体情形如何?谁曾看见?如何实现?谁能详述?因此,我们不可行这飘渺之道,这是其一。

再者,我也曾辅佐裕王,深知他是仁者君子。偶尔糊涂或许有之,但仁君之道,从未违背!这是我亲眼所见,怎能弃之不扶?

然而,时势并非人力所能干预,他既然包庇严嵩党羽,我们就不能不表明立场。你们或许会问。既不跟杨帆,也不跟裕王,那要跟从谁?我倒有一策可以周旋其中,那就是一句话。”

“奉裕王之名以变法!为什么呢?裕王终归将是皇上,等裕王登基后,我们仍然要变法,这份志向不会改变。我们奉裕王之名推行变法,皇上必然能知晓我们的苦衷,也乐于见到裕王脱离严党,转而与我们为友。

如此一来,父子相安,也能避免萧墙之祸。因此,我意已决,奉裕王之名推行变法,与杨帆是七分友、三分敌,与严党则是七分敌、三分友!”

众人纷纷抚掌赞叹。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