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我真的只求一死啊 > 第613章 鼓舞士气

第613章 鼓舞士气(2/2)

目录

他解释说。

“永昌府是大明屯兵重地,民气坚韧,昔年诸葛武侯在此驻军平定南中,汉夷之民皆心悦诚服,如今家国危难,可借武侯南征之名传檄乡里,邑中少年定会踊跃参军,或许能一夕成军。”

游居敬等人纷纷称赞,连沐朝弼手下的一些指挥也表示附和,沐朝弼无奈点头,又瞪了王大任一眼,王大任则暗自想着是因杨帆捏着自己的把柄才如此。

王大任又称杨帆如今担任军师,与诸葛武侯当年的身份相呼应,实乃天意,众将皆认同,毕竟他们看重运势,且听闻杨帆是福将,曾在华亭之战中避过灾祸,便再无疑虑。

杨帆当即让人取来白布,写下“大明军师南征选兵,贪生怕死者勿来!“

的条幅,字迹酣畅有力,自带杀气。

沐朝弼看后,感受到字句中的正气,联想到开国之初将帅和合的豪气,思绪万千。

他虽不像严家人那般不顾国家安危,但也不愿支持杨帆的变法,内心在家国情怀与个人前途间挣扎,一时无言。

之后,杨帆提出明日进城,在武侯祠选兵点将,沐朝弼点头同意,随即命令安效良、王福立刻开拔,并要求他们沿途随时禀报军情,二人领命。

杨帆还叮嘱安效良和王福,若遇莽应龙前锋切勿硬拼,要仔细观察对方佛朗机兵和火枪兵的数量、配伍、布陈、填药速度等细节并上报。

沐朝弼和游居敬见状,都暗自认可杨帆确实经历过战阵,临危不乱且能抓住关键。

次日拂晓,永昌卫城门大开,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开拔进城。

城中百姓早已得到知府刘彰宽的通知,纷纷避让到街道两旁。

官军步伐整齐,盔甲鲜明,刀枪林立,在城中巡阅一圈后,全军从南门出城,屯扎在南面山口关隘之处。

杨帆和游居敬没有随大军出城,而是留在城内。

在东门,他们搭建了一个选兵台,一丈见方,虽不大却有七八尺高。

台上仅有一根杆子,杆上挂着杨帆亲笔所写的条幅,黑白之色在微风中显得格外醒目。条幅上写着八个大字。

“大明军师南征选兵,贪生怕死者勿来!”

知府刘彰宽见沐朝弼不再作梗,又念及强敌莽应龙大军压境,若永昌失守自己难辞其咎,便决定全力执行杨帆的方略。

他认为若能征募几万义勇,或许能保住性命,于是调动了全城衙役,征用不少民夫,让他们分成小队,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地向乡下进发,开始选兵。

杨帆见沐朝弼面露鄙夷,便对刘彰宽说。

“刘大人,这样还不够。要为其增添威势,以鼓舞士气。”

随后,他让李贽带三百人火枪队过来。三百名火枪兵背着青布包裹的火枪,虽然人数不多,但因待遇优厚且久历战阵,隐隐透出大军的气势,与寻常卫所兵丁截然不同。

杨帆命令火枪兵三人一组,护卫刘彰宽的征募队下乡选兵,并询问他们是否记得军纪,众兵士齐声回应。

“记得!”

紧接着,一阵浑厚的军歌声响起,歌词直白地唱出了大明官军来自百姓、保家卫国、不做家丁部曲、团结一心等信念。

“我等生于田亩间,长于市井中,

父老乡亲,皆我骨肉,

家国危难,匹夫有责,

不为私利,不为家丁,

只为大明,只为百姓,

团结一心,共赴国难!”

军歌声中,三百名火枪兵迅速分成一百组,有序地归入刘彰宽的征募队,动作丝毫不乱。

他们步伐整齐,歌声嘹亮,所过之处,百姓无不侧目。

众指挥使从未见过这样的官军,也未听过如此军歌,不禁面面相觑。

他们所带的卫所兵,多是世袭军户,军纪松散,士气低落,与眼前这支火枪队,简直是天壤之别。

沐朝弼见状,顿觉脸上无光。

他觉得这军歌通俗易懂,精准道出普通士兵的心态,懊悔自己未能想到,同时又对歌词中“不当家丁、不讲资历”的内容感到异样。

因为这与他所带官军讲究忠义、等级,盛行部曲化、家丁化的风气截然不同。

他心中隐隐感到不安,这杨帆,究竟想做什么?

众将都是卫军出身,征战多年,却第一次见到如此朝气蓬勃、质朴刚健的军阵,纷纷将目光投向杨帆。

杨帆则淡然表示。

“这就是大明百姓的子弟兵。“

杨帆深知自己的根基在百姓之中,一路来到云贵,沿途各省多有听闻江南变法之事。

进入云贵后,官场对此虽绝口不提,民间却早已成为街巷村落间的谈资。

此次以“大明军师杨帆”的名义征募义勇,自然吸引了众多少年前来。

还未到正午,选兵台周围就已聚集了五六千人。

杨帆请游居敬以巡抚的身份主持选拔,规定只要是身强力壮、朴实勇敢的人,都能选为义勇,而那些浮浪子弟则一律不予录用。

午后稍作清点,已录取三千多人。游居敬十分高兴,当即再次派人下乡继续征募。

不过,杨帆发现了一个异常情况。

这里的少年除了衣衫褴褛,每个人身上都透着一种莫名的颓唐之气。

说他们抑郁,却又个个显得颇有精神;

但要说他们神气十足,每个人脸上又带着几分自嘲的颓色,仿佛深陷某种泥潭无法挣脱,久而久之便有了破罐子破摔的感觉。

凭借经历江南变法后对世道人心的敏锐洞察力,杨帆判断这些少年应该是缺乏希望、没有盼头,即便精力充沛,也早早变得颓唐虚无。

杨帆与李贽聊了一会儿后,决定一同下乡查看。午后,两人深入乡邑,走访了几个村落。

李贽感慨此地人心沦丧已久,即便采用江南的变法办法,恐怕也难以让局面好转。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