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利益引诱(2/2)
“10年后,我们的目标是100~200万家。”
……
这场峰会后,产业园的入驻申请量激增百倍。
在巨大的利润前,没人想等。
刘小莉拿着文件来找肖爱国:“现在小日子的索泥都派人来谈了,他们想把镍氢电池的生产线迁过来。”
还有,大华国的劳动部发函,问能不能组织劳务输出,说他们还有大量工人要过来。”
我们本来从大华国就挖了很多人过来,现在应该是‘下岗’加速了。”
下岗的人多了,自然要有出路。”
他们愿意组织劳务输出,对我们来说,是好事。”
我们要做的,是给高工资,高福利。”
你要盯到位,一定给到位。”
好的。”
肖爱国翻看着劳务输出的名单,突然指着某县的名字:
“这个县的技工学校跟我们合作,定向培养电池组装工。”
“告诉他们,学生实习期间的工资1000美元,毕业后留园工作的,结束后按2500美元给。”
“一个工人的工资不过每年2.8万美元,却能牢牢锁住劳动力资源——这是比锂矿更重要的生产要素。
“爱国,大华国那边传来消息,他们可能要在南海省试点类似的税收政策了。”
肖爱国看着杯中晃动的酒液,轻笑一声:“让他们试。等他们把政策制定好,我们的产业链已经成型了。”
双15%只是敲门砖,真正的护城河是这些企业带来的技术、工人和市场。”
没有资源,没有上下游、没有销售渠道,难道真的有企业自愿过去?
在1995年的海南,汽车产业正处于艰难的摸索起步阶段。
其中海南汽车制造厂(海马汽车前身)是海南汽车产业的主要代表。
早在1990年,海南汽车制造厂就与小日子马自达汽车签订合作合同,这一合作颇具前瞻性,堪称中国较早正式与马自达携手生产汽车的企业。
彼时马自达自身陷入危机,急需开拓新市场、寻求新机遇,而海南汽车制造厂虽有生产能力,却缺乏成熟产品,双方一拍即合。
1991年,海南马自达推出首款汽车——马自达929旅行车,率先迈出国产化关键一步,
在当时汽车产业多以CKD(全散件组装)形式起步的大环境下,显得尤为大胆。
1993年,海南马自达再次以CKD形式组装生产了HMC6440面包车,其原型为马自达E2000型面包车,这款车凭借出色的实用性。在南方城市尤其是海南本地迅速走红。
但好景不长,1995年,海南汽车制造厂遭遇重创。
一方面,该厂始终未取得国家颁发的汽车生产许可证,这使得其生产的汽车只能在海南省内通行,极大地限制了销售范围。
尽管通过各种渠道,部分车辆得以在全国各地合法上路,但对企业整体销量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
另一方面,1995年9月,国家大力整顿进口组装车市场,宏观调控效果显着,市场上其他竞争车型纷纷大幅降价。受生产许可限制的海南汽车制造厂。
面对国内日益兴盛的汽车市场,只能望洋兴叹,无法扩大销售,产量上不去导致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勉强支撑到1997年时,已濒临破产边缘。
为了获取生产汽车的资格以及必要资金来挽救危局,海南省政府无奈同意工厂挂靠国有大型汽车企业。
1997年11月,海南马自达与一汽集团达成合作,成立了由一汽集团100%控股的一汽海南汽车有限公司,这才让海南的汽车产业在风雨飘摇中寻得一线生机。
从这里可以看得出,大华国的牌照不是这么好拿的。
这也是肖爱国在香港成了汽车公司,进行汽车研发的原因。
但是现在因为是自己的国家,想要拿牌照还会拿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