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影响力(1/2)
在发行第四期之后,由于阶级矛盾,文官们见识到了《大唐日报》强大的宣传作用,便联合起来,从方明手中夺走了发行权。
然而……当报纸发行权被他们夺走后,《大唐日报》的反响却大不如前……
而方明这边,掌握着出版总署,经过不懈努力,将“报纸”这一事物发展得有声有色。
十个月内,除了《大唐日报》外,又出现了许多其他报纸,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
其中,有皇室亲自出品发行的《皇室日报》,有专门报道军旅的《战争日报》,还有专门刊登各类文章的《文学日报》。
虽然失去了《大唐日报》的掌控权,但在其他报纸上,方明依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而且,方明也创办了属于自己的报纸,名为《状元日报》。
方明仍能通过《状元日报》发散自身影响力。
并且,在其他报纸涌现之后,《大唐日报》的风靡程度大不如前。
而方明的《状元日报》,销量却不断攀升。
而且,方明几乎是赔本经营这份报纸,不断将报纸运往大唐各个角落,不遗余力。
四个月下来,《状元日报》已经出版到了第三期。
“老师,第三期《状元日报》买到了!”
大唐边陲小镇中,卖报郎冲进“希望小学”,兴奋地说道。
“好。”
刘温面色一动,立刻停下手中的事情,接过报纸。
《状元日报》一到手,刘温便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
虽然如今方明已不再是《大唐日报》的主编,无法掌控其发行,但他在朝堂上仍有影响力,于是创办了属于自己的《状元日报》。
因为有《状元日报》的存在,其他同伴们也能通过这份报纸,了解方明目前在朝堂中的状况。
甚至,由于《状元日报》更加自由,方明能传递的信息也更多。
几个月过去,《状元日报》的销量已不逊色于《大唐日报》。
当然,由于朝堂斗争的缘故,《状元日报》无法刊登国家新闻,多是一些奇闻轶事。
并且,《状元日报》与其他报纸有着本质区别。
最显著的,就是这份报纸上每个字都标注了“拼音”。
在第一期《状元日报》上,就确定了拼音字母表,并说明了声母韵母的作用。
在后来的报纸上,每个字都注明了拼音。
这样的改变,让人只要学会拼音,就能尝试认字、阅读。
这一点,也让大唐中许多原本不识字的人,开始尝试“识字”。
此刻,刘温翻阅着《状元日报》,即便无需借助拼音,也能顺畅无阻地流利阅读。
《状元日报》上虽取消了国家新闻板块,但新增了其他丰富多彩的栏目。
甚至,如今的《状元日报》比《大唐日报》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大唐日报》被文官们夺走发行权后,行事肆意,几乎成了文官儒生的专属领地,内容晦涩难懂,这也导致其销量逐渐被《状元日报》超越。
而且,《状元日报》首次引入了“记者”这一职业。
如今,《状元日报》上的许多报道,都是记者采访后整理撰写的。
“大唐西部,‘流水线’工厂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为周边民众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工人,将成为大唐的新兴阶层。”
“探讨工业发展之路。”
“如今,各地学子自发创办学堂,统一命名为‘希望小学’。”
刘温仔细阅读着每一篇报道,从字里行间感受着大唐日新月异的变化。
“快一年了,真正的工业化时代终于要来临了。”
刘温深知,工业化,就是现代文明的开端。
工业发展或许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它能极大地推动社会进步,成为社会建设的坚实基石。
“夏同志已前往西部,着手创办工厂。”
“夏同志如今是边陲官员,此前靠倒卖牛羊积累了丰厚家底,因此有能力兴建工厂。”
从报纸上,刘温思绪万千,想起了曾经见过的许多同志和同伴,他们此刻都在为理想而努力。
“也是时候了,是时候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了。”
刘温自言自语道:“如今的第一批学生,已算是速成毕业,他们勤奋好学,能接受我所传授的知识。”“一人传教十人,十人再传百人。这就是基础教育展开的深远意义。”
“我的学生们,经过我的速成教育,已能完成基本的扫盲、认字、算数和明理。”
“甚至,他们现在出去,都能创办一个个希望学堂。”
刘温意识到这一点:“我该离开了。”
“我曾答应过夏同志,等他工厂开办起来,我就去帮忙,在工厂里担任‘政委’,专门培养工人。”
刘温放下手中的《状元日报》,已下定决心。
他看向自己的第一个学生,那个卖报郎阿城。
“阿城。”刘温喊道。
“老师,你看完了吗?”阿城迫不及待,他还不知道刘温要和他说什么,心里还惦记着等刘温看完报纸后自己好接着看呢。
然而,他却听到了一个让他震惊的消息。
“我要走了。”
“什么?”阿城难以置信,焦急万分:“老师,你要去哪儿?”
“去建设大唐。”刘温微笑道:“我本有一身抱负要施展,只是当初遇到了你,让我心思有所转变,留下来开了这间学堂。”
“如今,近一年时间过去,我已将基础知识传授给了你们,我也该去做其他事情了。”
刘温的目光望向远方:“大唐各地,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现代化进程已开启,变革的冲突即将显现。”
“所以,我要投身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阿城听着,似懂非懂,更多的是不舍。
但刘温已下定决心,很快召集了学堂的其他孩子,安排了一些事情。
“我曾教过你们,要学以致用,做一个能影响周围的人。”
“在这个时代,大多数百姓还懵懂无知,他们需要有人去点醒、去开化。”
刘温站在讲台上,为学生们上了最后一课:“人们的觉醒和开化,与信仰无关,与出身无关,只关乎自己的内心。”
“我赋予了你们知识,你们便拥有了选择的权力,但还有更多人没有这种权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