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短篇中草药故事集 > 第286章 百草堂之竹叶椒

第286章 百草堂之竹叶椒(2/2)

目录

王雪蹲在灶边添柴,火光照得她的脸红扑扑的。她攥着烧火棍的手紧了紧,忽然抬头对王宁说:\"哥,我去叫里正来!\"

\"别急。\"王宁端着刚煎好的药汤过来,碗沿冒着热气,\"先让他把药喝了。\"他把汤碗递到刘二狗嘴边,\"这是椒果配陈皮煮的,能压惊止呕。你记住,药能救人,也能害人,就看用在什么地方。\"

刘二狗喝药时呛了好几口,药汁洒在衣襟上,留下深褐色的印子。晨光从窗棂照进来,落在他布满污垢的手上,那双手昨天还在张贴污蔑百草堂的告示,此刻却老老实实地攥着药碗。

这时,门外传来马蹄声。钱多多穿着件湖蓝色的绸衫,正从马上下来,身后跟着两个挑夫。他看见板车上的刘二狗,眉毛挑了挑:\"王掌柜,这是...\"

王宁刚要开口,刘二狗突然从板车上滚下来,\"噗通\"跪在钱多多面前:\"钱老板!您可别买孙玉国的药!他卖的竹叶椒都是陈货,还掺了土灰!\"

钱多多愣住了,转头看向王宁。王宁指了指柜台后的药柜:\"我这的货,根是带土挖的,果是晨露摘的,叶是趁鲜捣的。您要是信得过,我带您去后院看存货。\"

晨光漫过百草堂的门槛,照在那些晾晒的竹叶椒上,红得透亮。钱多多望着王宁沾着药渍的手指,忽然笑了:\"我泡了三十年药材,就信一句话——药香里藏着良心。\"

钱多多在后院转了三圈,指尖捻着片竹叶椒叶,又扒开堆在墙角的根须闻了闻,最后拍着王宁的肩膀笑:\"王掌柜,这批货我全要了。不过我有个条件——每批货都得附你那《竹叶椒用法要诀》,我要让外乡的大夫也知道这宝贝怎么用。\"

王宁刚要应下,里正带着两个乡丁匆匆赶来。\"王掌柜,郑钦文在祠堂跪着不肯起来,说要当众给你赔罪。\"里正抹着汗,\"孙玉国跑了,回春堂的门都锁了,刘二狗把他做的那些事全抖出来了。\"

王雪正蹲在晒药架旁翻晒椒果,听见这话猛地站起来,双丫髻上还沾着片干椒叶:\"跑了?那他坑骗村民的钱怎么办?\"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林婉儿不知何时站在院门口,手里的枣木拐杖往地上一顿,\"祠堂里有个人,比孙玉国更该说清楚。\"

众人赶到祠堂时,郑钦文正跪在香案前,额头磕得通红。见王宁进来,他\"咚\"地又磕了个响头:\"王掌柜,我不是人!孙玉国给了我五两银子,让我假装腿坏了诬陷你...\"他说着解开裤管,露出的小腿虽有些青紫,却根本不像不能走路的样子,\"这伤是他让伙计打的,跟您的药一点关系都没有。\"

王宁刚要说话,林婉儿突然走到香案前,指着供桌下的一个旧木箱:\"把那个搬出来。\"

两个乡丁合力抬出箱子,打开时里面全是泛黄的书卷。林婉儿从中抽出本线装册子,封面上写着\"青岩药案录\",纸页都脆了。她翻到中间一页,指着上面的字迹说:\"二十年前赵老五的事,这里写得清楚。\"

众人凑过去看,只见上面记着:\"赵老五,壮年,阴虚火旺体质。自用竹叶椒根五两泡酒,未加甘草制衡,三日后昏迷,脉浮数,舌绛无苔。予甘草四两、绿豆一升煎服,三剂乃苏。\"

\"五两?\"王宁吃了一惊,\"寻常治风湿,最多用五钱,他这是用了十倍的量!\"

林婉儿点点头,用拐杖敲了敲地面:\"那时候赵老五总说自己身子虚,想补补,就听信了外乡游医的话,以为椒根越浓药效越好。结果呢?怒火攻心,差点没救回来。\"她看向郑钦文,\"你这次用的椒根酒,王宁是不是只给你用了三钱,还加了当归?\"

郑钦文脸涨得通红:\"是...可我嫌见效慢,自己又往酒里加了半把...\"

\"这就对了。\"张娜接口道,\"我那天给你抓药时,特意用桑皮纸包了当归,纸上还写着'每日最多喝半杯',你压根没看。\"她说着从围裙兜里掏出张揉皱的桑皮纸,上面的字迹果然清晰。

人群里顿时炸开了锅。

\"原来是自己加量了!\"

\"怪不得我家男人喝了没事,他向来听话按方喝。\"

林婉儿突然提高声音:\"还有件事,你们怕是不知道——当年救赵老五的,不是别人,正是王宁的师父。\"她转向王宁,\"你师父临终前嘱咐,要把竹叶椒的用法刻在石碑上,就立在药铺门口,让所有人都看清楚。可惜他走得急,这事就搁下了。\"

王宁眼睛一热,想起师父临终前攥着他的手,气息微弱地说:\"药...药性如人性,知...知其短,方能用其长...\"当时他年纪小,不懂这话的意思,现在总算明白了。

这时,一个苍老的声音从祠堂外传来:\"谁说这事搁下了?\"

众人回头,只见个白发老头拄着拐杖进来,正是赵老五。他比二十年前苍老了许多,背也驼了,但眼睛很亮。\"当年我醒过来后,就想着要报答王大夫。他说不用,只让我记住'用药如用刀,轻重得看病'。\"赵老五走到王宁面前,深深作揖,\"这些年我在山里采椒,总想着什么时候能帮上忙。\"

王雪突然跑出去,不一会儿抱来纸笔:\"哥,咱们现在就写《竹叶椒用法要诀》!林婆婆说的对,得让所有人都知道怎么用才安全。\"

王宁接过笔,张娜研墨,王雪在旁边念:\"果实温胃,配生姜减其烈;根须活血,加甘草制其毒;叶片外敷,佐公英消其肿...\"阳光透过祠堂的窗棂,照在宣纸上,墨迹很快晕开,带着淡淡的墨香和药香。

赵老五看着纸上的字,突然说:\"我知道哪里有最好的竹叶椒。后山崖壁上长着几株老根,怕是有几十年了,药效最足。就是不好采,得等开春化了雪...\"

钱多多眼睛一亮:\"我出十倍的价钱收!但得王掌柜亲自去采,我跟着学认认药材。\"

王宁笑着点头,忽然觉得心里敞亮了许多。他想起刚学医时,总觉得竹叶椒的\"毒\"是个麻烦,现在才明白,所谓的毒,不过是用错了的药性。就像人心,用对了是善意,用错了才成了恶意。

祠堂外的阳光正好,照得檐角的铜铃闪闪发亮。王雪把写好的要诀贴在祠堂门口,风一吹,纸页轻轻响,像在念着什么古老的咒语,又像在诉说着一味草药与一方人的故事。

开春的第一场雨,把青岩镇的石板路洗得发亮。百草堂门口新立了块青石碑,王宁正用錾子细细打磨最后一个字——碑上刻的正是王雪整理的《竹叶椒用法要诀》,每个字都嵌着淡淡的药香。

\"哥,赵伯和钱老板在山上等咱们呢。\"王雪背着鼓鼓的采药篓跑过来,篓子里装着新制的药锄和麻布手套,双丫髻上别着朵山茶花,\"林婆婆说崖壁上的老椒根该采了,过了这阵春雨,药性就散了。\"

张娜从屋里出来,手里提着个竹篮,里面是用油纸包好的干粮和两罐药茶:\"把这个带上,椒根性烈,采完了喝口甘草茶压一压。\"她给王宁理了理衣襟,指尖划过他袖口的药渍,那是常年抓药留下的印记,\"早去早回,我把新收的椒果晾在檐下了。\"

王宁点点头,接过张娜递来的药篓背带。这背带用了五年,磨得发亮,却比新的更贴肩。他想起去年秋天的风波,忽然笑了:\"那时候总怕人说竹叶椒有毒,现在才明白,让人怕的不是药,是不懂装懂的人心。\"

一行人往山上去,赵老五走在最前面,他的拐杖头包着铁皮,在湿滑的山路上敲出笃笃的响。\"前面拐过弯就是'鹰嘴崖',老椒根就长在那石缝里。\"他回头叮嘱,\"采的时候得带三分土,不然伤了须根,药效就打折扣了。\"

钱多多背着个紫檀木药箱,里面装着放大镜和纸笔,不时停下来对着路边的草药写写画画:\"王掌柜,这竹叶椒要是推广开,怕是能成咱们青岩镇的招牌。\"他说着从怀里掏出张契约,\"我在县城开了家药行,想请你当坐堂大夫,专门带徒弟认药制药,你看...\"

王宁还没答话,林婉儿突然指着崖壁:\"看那里。\"

众人抬头,只见陡峭的石缝里,几株竹叶椒正抽出新芽,紫红的茎秆顶着嫩绿的叶,风一吹,叶片像竹叶般轻轻摇晃,根部的老皮呈深褐色,紧紧扒着岩石,露出的须根带着湿润的红泥——正是赵老五说的老株。

\"这才是真性情。\"林婉儿摸了摸身边的岩石,\"长在崖壁上,经得住风雨,药性才足。就像行医,得守得住本心,才能用好手里的药。\"

王宁拿出药锄,小心翼翼地顺着根须的走向挖下去。泥土簌簌落下,带着山间的潮气和竹叶椒特有的辛香。他想起师父临终前的样子,老人攥着他的手,指腹的老茧蹭着他的手背:\"记住,药谱可以抄,药性可以学,但这颗心,得自己炼。\"

正挖着,王雪突然喊起来:\"哥,你看这根须上缠着什么?\"

王宁低头,只见老根的须上,缠着块褪色的蓝布条,布条里裹着个小竹牌,上面刻着个\"宁\"字。他心里一动,这是他十五岁那年跟着师父来采药时系的,当时师父说:\"系个牌,就像给草药认了亲,以后再来,它就肯跟你走了。\"

\"原来这株是你师父当年发现的。\"林婉儿看着竹牌,眼里泛起笑意,\"他总说,好药得遇着懂它的人,才不算埋没。\"

采完椒根下山时,夕阳把众人的影子拉得很长。王宁背着装满药材的篓子,走在最后,听见前面传来王雪的声音:\"钱老板,你那药行要是开起来,我能不能去当学徒?我想把林婆婆说的那些配伍法子都记下来,写成书!\"

\"好啊。\"钱多多笑着应,\"不过得先过你哥这关,他要是说你人药还没认全,我可不敢要。\"

王宁听着,脚步不由得轻快起来。回到镇上时,只见百草堂门口围了不少人,张娜正站在石碑前,给孩子们讲上面的字:\"这个'忌'字,是说阴虚火旺的人不能用;这个'慎'字,是提醒孕妇要小心...\"

见王宁回来,众人纷纷让开,有人举着篮子过来:\"王掌柜,我家地里的生姜收了,给你送来配椒果用。\"还有人捧着陶罐:\"这是我泡的椒叶酒,按你说的加了蒲公英,你尝尝对不对味?\"

王雪跑到石碑前,摸着上面的字,突然转头对王宁说:\"哥,林婆婆说,这石碑不仅是给人看的,也是给草药看的——让它们知道,咱们懂它的好,也敬它的烈。\"

王宁望着石碑上的字,又看了看檐下晾晒的竹叶椒,红的果、绿的叶、褐的根,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晚风拂过,药香漫开来,混着镇上的炊烟,成了青岩镇最安稳的气息。

他忽然明白,所谓\"椒语\",说的从来不是草药本身,而是人与药相处的道理——知其性,明其理,守其心,方能让每一株草木,都尽其所能,护佑生灵。就像这青岩镇的日子,看似平淡,却藏着最扎实的安稳。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