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短篇中草药故事集 > 第314章 鹤虱除虫记

第314章 鹤虱除虫记(2/2)

目录

两人转移到另一侧的平缓地带,刚采了半袋鹤虱,就听到不远处传来咳嗽声。林婉儿立刻警惕起来,握紧了腰间的短刀:“谁在那里?”

“是我。”一个苍老的声音传来,只见一个背着药篓的老者从树后走出来,他头发花白,梳成一个髻,身上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长衫,袖口沾着药渍,手里拄着一根木杖,杖头挂着一个葫芦。

王宁看到老者,愣了一下,随即露出惊喜的神色:“李伯?您怎么在这里?”

这老者是李青山,曾是丰县有名的药农,王宁小时候跟着父亲采药,常受他指点。后来李青山搬到山里居住,两人便很少见面了。

李青山走到近前,上下打量着王宁:“我听说张家庄闹怪病,猜你会来山里找药,没想到真遇上了。你是来采鹤虱的吧?”

王宁点点头,把手里的油纸袋递过去:“李伯您看,这是不是北鹤虱?我怕采错了,耽误治病。”

李青山接过油纸袋,捏起一颗鹤虱放在手心,借着晨光仔细看了看,又放在鼻尖闻了闻:“没错,是北鹤虱,而且是刚成熟的,药效足。不过你要注意,这鹤虱有小毒,给孩童用药,剂量得减三成,最好搭配甘草,能中和毒性。”

“您说得正是!”王宁连忙点头,“我正担心剂量的事,有您指点,我就放心了。”

林婉儿见两人认识,放下了警惕,笑着说:“原来你们是旧识,这下可太好了。”

李青山看着王宁,眼神里满是欣慰:“你父亲当年就教你认药材,如今你能为村民找药治病,他要是知道了,肯定高兴。”他从自己的药篓里拿出一个布包,递给王宁,“这里面是我前几天采的鹤虱,你拿回去,能多救几个人。”

王宁连忙推辞:“这怎么行?您采药用了这么多功夫……”

“跟治病救人比,这点药材算什么?”李青山打断他,“我在山里住,采药方便,你赶紧拿回去,别让村民等急了。”

王宁接过布包,心里满是感激:“谢谢您,李伯。等村里的病好了,我一定上山来看您。”

三人又说了几句,李青山叮嘱王宁下山时要避开西边的山沟——那里有野兽出没,随后便背着药篓往山深处走去。王宁看着他的背影,握紧了手里的布包,心里暖意融融。

“咱们赶紧下山吧!”王宁把鹤虱小心地放进药篓,“有了这些鹤虱,就能给村民配药了。”

林婉儿点点头,依旧走在前面探路。阳光渐渐穿透晨雾,洒在山路上,两人的脚步声轻快了许多,药篓里的鹤虱轻轻晃动,像是在诉说着希望。

可他们没注意到,在他们下山的路上,一棵大树后藏着一个身影——刘二狗正躲在那里,他是跟着孙玉国的吩咐来山里打探,看到王宁采到了鹤虱,立刻转身往山下跑,嘴角勾起一抹阴笑:“哼,想治好病?没那么容易!”

日头偏西时,王宁和林婉儿终于回到张家庄。刚走到“百草堂”门口,就见王雪踮着脚在门口张望,看到两人回来,她立刻跑上前,盯着王宁背上的药篓:“哥,采到鹤虱了吗?”

王宁笑着点头,卸下药篓,小心翼翼地拿出油纸包:“不仅采到了,还遇到了李伯,他又送了我们一些新鲜的北鹤虱。”他打开油纸包,黄褐色的鹤虱颗粒饱满,在阳光下泛着细微的光泽,王雪凑近闻了闻,轻舒一口气:“太好了!村民们都在等着呢,刚才还有人来问过好几次。”

几人刚走进药铺,张娜就迎了上来,她手里拿着一张药方,脸上却带着愁容:“你们可算回来了,刚才孙玉国让人送了封信来,说城里的名医明天一早就到,还让村民们别用‘没把握的土药’,好多人又开始犹豫了。”

王宁接过信,上面的字迹潦草,语气却带着挑衅。他揉了揉信纸,眼神坚定:“不管他,咱们先配药。只要药能治病,村民们自然会信。”他转身走到药柜前,将鹤虱分成几份,“小雪,你去把甘草、使君子取出来,按这个比例称好;张娜,你烧些开水,等会儿用来煎药;婉儿,麻烦你去跟村民说一声,今晚就能给孩子们先送药。”

几人立刻行动起来。王雪站在药柜前,手里拿着小秤,仔细称着药材,她双丫髻上的野菊花随着动作轻轻晃动,每称完一份,就用草纸包好,在上面写上“孩童剂量”“成人剂量”的字样。王宁则坐在八仙桌前,将鹤虱倒进瓷碗里,用清水轻轻冲洗——他怕药材上沾着泥土,影响药效,也怕杂质加重毒性。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喧哗,刘二狗带着两个村民闯了进来,手里还拿着一个陶罐。他一把将陶罐放在桌上,粗声粗气地说:“王宁,你这药到底能不能吃?孙掌柜说了,这鹤虱是有毒的,你想害大家吗?”

王宁停下手里的动作,看向陶罐:“这里面是什么?”

“是俺家鸡!”一个村民红着眼眶说,“早上刘二狗说,用你的鹤虱喂鸡,要是鸡没事,俺们就信你。结果俺喂了鸡,鸡下午就死了!”

刘二狗立刻附和:“你看!这药连鸡都能毒死,还敢给人吃?我看你就是想赚钱想疯了!”

王雪气得脸都白了:“你胡说!鹤虱虽然有小毒,但只要剂量控制好,根本不会出事,肯定是你搞了鬼!”

林婉儿也上前一步,手按在腰间的短刀上:“刘二狗,你把话说明白,那鸡到底是怎么死的?是不是你自己下了毒?”

刘二狗被问得眼神闪烁,却依旧嘴硬:“我能搞什么鬼?明明是他的药有毒!”

王宁看着陶罐里的死鸡,又看了看刘二狗的神色,心里顿时有了主意。他走到陶罐前,蹲下身,仔细检查鸡的尸体,发现鸡的嘴角有残留的黑色液体,这根本不是鹤虱中毒的症状——鹤虱中毒会导致呕吐、腹泻,而不是嘴角发黑。

他站起身,目光直视刘二狗:“刘二狗,你说用鹤虱喂了鸡,那你喂的鹤虱是从哪里来的?我今天刚采回鹤虱,还没给任何人,你怎么会有?”

刘二狗顿时慌了,支支吾吾地说:“我……我是从别的地方弄来的……”

“别的地方?”王宁冷笑一声,“这鹤虱分北鹤虱和南鹤虱,我采的是北鹤虱,果实呈圆柱状,表面有纵棱;而南鹤虱果实是椭圆形,你要是从别的地方弄来的,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啊?”

刘二狗被问得说不出话,额头上冒出冷汗。这时,一个村民突然开口:“我刚才看到刘二狗在村口的杂货铺买了老鼠药,说是要毒老鼠,现在想想,说不定是他用老鼠药毒死了鸡!”

这话一出,村民们立刻炸开了锅,纷纷指责刘二狗。刘二狗见状,再也撑不住,转身就想跑,林婉儿一把抓住他的胳膊,将他按在地上:“想跑?把事情说清楚!”

刘二狗没办法,只能哭丧着脸承认:“是孙掌柜让我做的……他说只要让村民相信鹤虱有毒,大家就会等城里的名医来,到时候‘百草堂’就完了……”

村民们听了,都气愤不已,有人说要去找孙玉国算账。王宁连忙拦住大家:“大家先别冲动,现在最重要的是治病。刘二狗虽然做错了,但念在他也是被人指使,这次就饶了他,要是再敢捣乱,咱们再做处置。”

刘二狗连忙磕头道谢,灰溜溜地跑了。村民们这才放下怒火,纷纷围着王宁,催促他赶紧配药。王宁笑着点头,转身继续配药——他将鹤虱、使君子、甘草按比例混合,用石臼捣成粗末,再分成一小包一小包,每包都写上详细的服用方法:“成人一次一包,孩童减半,用温水送服,每天一次,连服三天,服药后多喝温水,要是有恶心、呕吐的感觉,立刻停药来告诉我。”

张娜和王雪则帮忙将药包分发给村民,林婉儿在一旁帮忙解释用药禁忌:“孕妇和脾胃虚弱的人不能吃,大家一定要记清楚!”

夕阳西下,“百草堂”门口依旧热闹,但这次不再是焦虑的叹息,而是充满希望的话语。王宁看着村民们拿着药包离开的背影,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这场与疾病、与人心的较量,他终于迈出了胜利的一步。

次日清晨,“百草堂”的门刚推开,就见几个村民抱着孩子匆匆走来。为首的是张大妈,她怀里的孩子不再哭闹,眼睛亮了许多,看到王宁就笑着喊:“王大夫!俺家娃昨晚喝了药,夜里没喊肚子痒,还吃了小半碗粥呢!”

这话像颗定心丸,瞬间让门口的村民都围了上来。有人举着空药包说:“俺家娃也好多了,今早还主动要馒头吃!”还有妇人抹着眼泪:“之前听孙玉国的话,差点耽误了孩子,多亏了王大夫啊!”

王宁笑着安抚大家,让张娜给孩子们复诊。他自己则走到药柜前,准备给还没服药的村民配药。刚拿起鹤虱,就见孙玉国带着一个穿西装的男人走进来,那男人手里提着皮箱,一副“名医”派头。

孙玉国摇着折扇,故意提高声音:“乡亲们,城里的李大夫来了!李大夫可是留过洋的,专治疑难杂症,让他给孩子们看看,比吃那‘有毒的野草’靠谱多了!”

李大夫皱着眉打量着药铺,目光落在王宁手里的鹤虱上,带着不屑:“这种民间草药毒性不明,怎么能给孩子吃?我看还是先给孩子们做检查,用西药驱虫才安全。”

村民们顿时又犹豫起来,有人小声议论:“西药是不是真的更安全?”

王宁上前一步,手里拿着油纸包的鹤虱,平静地说:“李大夫,这鹤虱并非‘有毒的野草’,《本草备要》中早有记载,它味辛、苦,性平,有小毒,归脾、胃经,专司杀虫消积。昨天服用过鹤虱药的孩子,今天都有好转,这就是药效的证明。”他又拿出李青山送的鹤虱,“而且这是北鹤虱,采自云台山,比南鹤虱杀虫力更强,我还搭配了甘草中和毒性,剂量也按年龄调整过,绝对安全。”

李大夫脸色一僵,刚要开口,就见林婉儿带着几个村民走进来,其中一个村民手里拿着一张纸:“孙掌柜,你还敢说李大夫是名医?这是我托人在城里打听的,这位李大夫根本不是什么名医,就是个卖假药的!”

孙玉国脸色骤变,指着村民喊道:“你胡说!”

“我没胡说!”村民把纸递到大家面前,“城里的药铺都知道,他去年还因为卖假驱虫药被抓过!你请他来,根本不是为了给孩子治病,是想趁机赚黑心钱!”

真相败露,孙玉国和李大夫顿时慌了神,转身就要跑,却被林婉儿拦住。村民们气得围上来,纷纷指责两人。最后,大家把他们送到了镇上的警局,“济世堂”也彻底没了生意。

风波过后,张家庄恢复了平静。王宁按照承诺,在村里举办义诊,他特意把鹤虱放在托盘里,给村民们讲解:“大家看,这鹤虱呈圆柱状,长约三四毫米,表面黄褐色,有纵棱和小突起,看着不起眼,却是杀虫的良药。但它有小毒,必须遵医嘱使用,不能自己随便采来吃。”

他还教村民们预防寄生虫的方法:“饭前便后要洗手,野菜要煮熟,河水要烧开才能喝,这样才能从根上避免生病。”钱多多也赶来,送来了一批新鲜的鹤虱,还和王宁约定,以后会定期送药材来,让“百草堂”不用再担心药材短缺。

夕阳下,“百草堂”的招牌熠熠生辉。王雪在整理药柜,张娜在给村民抓药,王宁则坐在八仙桌前,给孩子们诊脉。他看着眼前的景象,想起采鹤虱时的艰险、配药时的阻碍,心里满是感慨——正是因为有了大家的信任和支持,有了中医药的智慧,才能渡过难关。

后来,张家庄的人都知道,有一味叫鹤虱的草药,能治肚子里的虫子,更知道有个叫王宁的大夫,用仁心和医术,守护着村里的平安。而鹤虱“对症治病、用量需慎”的道理,也像一颗种子,在村民们心里扎了根,随着中医药的传承,慢慢发芽、生长。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