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不如百姓一声真(1/2)
他强压住心中的怒火,挤出一丝笑容,对着百姓们说道:“各位乡亲父老,各位父老乡亲,大家放心,本官绝对不会换大家的米!大家安心排队,领取赈灾粮吧!”
说完,他转身便走,临走前,他狠狠地瞪了徐怀恩一眼,
他随即密令快马传书京师:“江南民心已沸,青蚨难行。”
当夜,陈皓立于溪边,见上游漂来一只未拆封的粮袋,袋角绣着……
夜幕低垂,陈皓负手立于溪边,水光潋滟,映衬着他深邃的眼眸。
上游,一只粮袋顺流而下,在月光下格外显眼,袋角那刺绣的“刘”字,格外刺眼。
陈皓示意柱子捞起粮袋,刀锋划过,麻布内衬被轻易剖开,露出一层油纸包裹之物。
展开,竟是复查官与京城尚书管家的密约手迹,字里行间充斥着铜臭味,约定“事成之后,分润三成”。
陈皓看完,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权贵间的肮脏交易,令人作呕。
他没有选择烧毁或藏匿这份罪证,反而吩咐小李子将这份密约印拓三份。
一份,塞入进京驿报的夹层,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瞒天过海;一份,交给城南刘婆子,让她藏于洗衣桶底,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还有一份,由薛烈以“军情急件”封递兵部稽查处,直达天庭。
陈皓望着第九片竹叶随波而下,轻声说道:“风是他们吹起来的,可灰里的火星,得靠他们自己踩灭。”这江南道的天,也该变一变了。
远处,第十片竹叶已握在少年柱子的手中,刀锋微动,刻下第二字:“蚨”。
柱子抬头,望向陈皓:“掌柜的,咱们接下来……”
京师,紫禁城。
“砰!”
御书房内,龙案上的奏折被震得跳动了一下,仿佛也在瑟瑟发抖。
“一群废物!朕养着他们是吃干饭的吗?!”
尚书大人跪伏在地,头也不敢抬,冷汗浸湿了官袍。
他知道,皇上是真的动怒了。
江南道的事情,就像一根刺,扎在龙椅上那位的心头,拔不掉,碰不得,一碰就疼。
“泄密案,彻查!给朕掘地三尺也要查出来!还有那个徐怀恩,尸位素餐,玩忽职守!江南道的事情,他脱不了干系!”
尚书大人心中一凛,明白皇上这是要借题发挥,敲山震虎了。
徐怀恩是江南道的巡察使,明面上是彻查泄密案,实际上,是要借机剪除异己,彻底掌控江南道的局势。
江南道,巡察使府。
徐怀恩站在窗前,目光深邃,望着远处的天空。
京城的旨意已经到了但他挺直了脊梁,刚正不阿的脸上没有丝毫惧色。
“大人,您已经三天三夜没合眼了,喝口茶吧。”师爷端着茶走过来,担忧地看着徐怀恩。
徐怀恩接过茶杯,却没有喝,只是轻轻地摩挲着杯沿,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开仓放粮,不能停。百姓的口粮,才是最重要的。”徐怀恩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仿佛在向自己,也向着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承诺。
与此同时,皓记酒馆。
陈皓轻轻抿了一口酒,看着李芊芊忙碌的身影,徐怀恩的处境,他看得很清楚。
单枪匹马,势单力薄,面对着朝堂上盘根错节的势力,如同螳臂当车。
“掌柜的,咱们不能再袖手旁观了。”柱子握紧了拳头,语气中充满了焦急。
陈皓点了点头,目光落在了李芊芊手中的《赈灾准备录》上。
“芊芊,把这上面的内容,改编成歌谣,要朗朗上口,易于传唱。”
李芊芊一愣,有些不解:“掌柜的,这……这要怎么唱?”
陈皓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就唱……‘一袋一姓命,一米一良心,若敢换仓谷,百村共讨之!’”
第二天,江南道的大街小巷,开始回荡着稚嫩的童声。
“一袋一姓名,一米一良心,若敢换仓谷,百村共讨之!”
孩子们天真无邪的歌声,传遍了每一个角落,也传到了那些心怀鬼胎的人耳中。
官差们想要阻止,却又无从下手。
童言无忌,谁敢和一个孩子较真?
而且歌词的内容,都是实实在在的,赈灾准备录上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谁也无法否认。
驿馆后巷,周文远佝偻着身子,像一只老鼠一样在垃圾堆里翻找着。
他胆小怕事,但心中却始终保留着一丝良知。
突然,他的目光被一张被撕毁的纸页吸引住了。
捡起来仔细一看,上面隐约写着“青蚨粮道已断,改由‘盐引’走款”几个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