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三国:结拜关张,开局灭黄巾 > 第470章 《井底冤魂》

第470章 《井底冤魂》(1/2)

目录

“小李子,”他头也不回地吩咐道,“去,把今天亮灯的户数记下来。”

小李子闻言,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拿起纸笔,快步走了出去。

第二天,第三天,铜牌的敲击声依然准时响起,百姓家中的灯火也依然如约亮起。

小李子每天都认真地记录着亮灯的户数。

第一天三百余户,第二天三百六十户,到了第三天,数字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四百一十三户,比当初“清浊辨”时还要多!

陈皓接过小李子递来的名单,仔细地看了一遍,然后转手交给了站在一旁的刘婆子。

“婆婆,”他轻声说道,“他们不是在等朝廷的回音,他们是在替朝廷记账!”

刘婆子接过名单,颤颤巍巍地揣入怀中,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坚毅的表情。

与此同时,在府衙内,徐怀恩正襟危坐,眉头紧锁。

他已经连续上了三道奏疏,详细禀报了江南道盐政的种种弊端,但都如同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不仅如此,他身边的环境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府衙内的侍从被更换了一批,就连他日常饮用的茶水,也改由京城派来的老仆亲自烹制。

他知道,自己已经被监视了,言行举止都受到了限制。

这天夜里,徐怀恩独自坐在书房中,翻阅着堆积如山的案卷,心中充满了无奈和焦虑。

突然,他听到窗外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三声猫叫,短、长、短。

他的心头一震,这是他和陈皓约定的暗号,意思是“信已动”。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不动声色地继续处理着公务。

第二天,徐怀恩以“巡查仓廪”为由,离开了府衙。

他一路来到城南的洗衣摊前,看到刘婆子正在晾晒衣物。

在众多湿布中,他一眼就看到了一块与众不同的布料——上面赫然印着半枚火漆印痕,正是《民声实录》铜匣上的封印样式!

徐怀恩的指尖微微颤抖,但他强忍住内心的激动,没有上前询问,只是默默地看了一眼,便不动声色地离开了。

数日后,一支押运“军需药材”的队伍,缓缓驶离松江府,一路向北而去。

领队之人,正是兵部稽查司的薛烈。

这批药材,实际上是用来试探朝廷反应的诱饵。

陈皓早已安排小李子混入了押运队伍,充当杂役,并在一个药箱的夹层中,暗藏了一包“响砂”。

队伍行至第三天,途经巡江水师的一处哨卡时,药箱中的异响引起了水师士兵的注意。

他们拦下队伍,开箱查验,除了药材之外,竟然搜出了一封未寄出的密信——信是尚书的管家写给边关某参将的,信中说,如果徐怀恩不死,青蚨转盐引之事,就可以借着疫兵的名义,断绝边关的粮草供应!

薛烈见状,当场扣押了送信之人,并以“勾结地方、图谋断饷”的罪名,将他们押回江南道。

消息很快传到了陈皓的耳中。

他并没有急于采取行动,而是将李芊芊叫到身边,低声吩咐了几句。

李芊芊听完,点了点头,转身走进了后院。

不久之后,她拿着三只赈灾粮袋走了出来。

这三只粮袋看似普通,却暗藏玄机。

第一只粮袋的袋角,绣着“疫名”二字;第二只粮袋的底边,缝着“断粮”二字;第三只粮袋的内衬,则藏着“青蚨转引”四个字。

陈皓命张大叔组织村民,以“感恩官府放粮”为由,将这三袋米送到了府衙的粮仓前,当众捐赠。

消息很快传开,百姓们纷纷前来围观。

识字的人念出了粮袋上的字,不识字的人则口口相传。

“疫民断粮”四个字,很快就变成了街头巷尾的童谣。

复察官得知此事后,连忙赶来调查,想要追查源头,但却无从下手——谁家孩子不会唱两句顺口溜呢?

夕阳西下,天色渐暗。

当夜,陈皓立于溪边,见上游漂来一只空粮袋,袋角绣着“徐”……

夜色如墨,陈皓独自伫立溪边,水流声潺潺,像无尽的低语。

一只空粮袋顺流而下,袋角那个熟悉的“徐”字,在月光下格外刺眼,那是徐怀恩早年微服私访时留下的暗记!

陈皓心头一震,迅速捞起粮袋,动作快如闪电,生怕被人瞧见。

他小心翼翼地剖开粮袋内衬,一张油纸赫然在目,上面用极小的字写着:“铜匣未启,然御前已有风动。”陈皓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同猎鹰般紧盯着那行字,每个字都仿佛带着刀锋,直刺人心。

他沉默良久,将油纸放在一个粗糙的陶碗里,用火折子点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