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大阅兵(2)(2/2)
顾老爷子附近的那些老兵,没有任何人组织,也全都纷纷的站了起来。
他们腰板挺得不算直,后背有点驼,可那股子劲儿却像当年过腊子口时,他攥着刺刀往上冲的模样。
“爷爷,您的腿不行,您坐着就行。”晓楠小声劝。
“坐着哪行。”老爷子的声音有点急,右手哆哆嗦嗦地举到额前,指尖离眉毛还有半寸,却停得稳稳的。
那军礼敬得确实不标准,胳膊肘有点弯,手腕也没绷直,可谁都能看出那里面的郑重。
他想起1940年在陕北入党时,支部书记握着他的手说“顾小子,记住,咱们扛枪,是为了让后代不用扛枪”。
他又想起1942年在地道里,指导员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血糊了他满手,说“等胜利了,帮我看看咱们国家的太阳”。
“看呐……”他对着空气喃喃,“都看着呐……咱们的国家,钢铁多了,人民富裕了,骨头也硬了,再也没人敢骑着脖子拉屎了……”
礼炮声“咚——咚——”地响起来,一共五十五响,每一声都像砸在他的心坎上。
他望着广场中央飘扬的五星红旗,红得像当年牺牲战友的血,旗角在风里翻卷,像在跟他打招呼。
忽然就想起长征路上那个雪夜,在夹金山下,雪下得能埋住膝盖,班长把最后半块青稞饼塞给他,饼子冻得像石头,班长的手却比饼子还凉。
“小鬼,”班长的声音带着喘,“你得活着,活着看到咱们的新国家,看看咱打下的江山,是不是真的能让老百姓吃饱穿暖。”
他当时咬着饼子,冻得说不出话,只拼命点头。
现在,他不仅看到了,还摸到了——观礼台的栏杆是暖的,孙女顾晓楠的手是暖的,广场上孩子们的笑声是暖的,连秋风里都带着点甜丝丝的味道。
这盛世,比他当年在雪地里能想到的最好的日子,还要好上一百倍。
阅兵结束时,暖阳把长安街染成了金红色。
老爷子被晓楠扶着往车上走,脚步有点飘,却一个踉跄都没打。
上车没多久,他就靠着椅背睡着了,头歪在肩膀上,嘴角微微扬着,像是梦到了什么好事。
晓楠从顾老爷子的军用挎包内掏出那个磨得发亮的蓝布小本子,封面是用浆糊补过的,边角卷得像波浪。
她轻轻翻开,前面几页记着些人名,有的画着圈,有的画着叉,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股认真劲儿。
翻到最后一页,是用红铅笔写的字,颜色早就褪了,却还能看清:“1935年,于都河畔,跟着红旗走,誓要让天下人都能顿顿吃白馍,家家有暖炕。”
车窗外,长安街阅兵的恢弘气势尚未散尽,午后的阳光透过云层洒下,给宽阔的街道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
人群仍未散去,人们脸上洋溢着激动与自豪,手中挥舞的五星红旗在微风中猎猎作响,汇成一片流动的红色海洋。
街角的花坛里,串红、万寿菊开得正艳,与“欢度国庆”的立体标语相映成趣。
身着制服的环卫工人正细致地清扫着路面,每一片落叶、每一丝纸屑都被轻轻拾起,让这条见证了盛典的街道始终保持着整洁与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