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老百姓们很坚决(1/2)
他沉思片刻,接着说,“小赵,你帮我联系下安置点的负责人,我跟他们好好说说,让他们别弄这个了。”
赵助理应了一声,便掏出手机去联系。不一会儿,他告诉王多余,负责人说大家心意已决,很难劝住。
王多余皱起眉头,心中有些焦急,他觉得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不想接受这样的待遇,思索着该怎么说服大家。”
此时,他们所乘坐的车辆已经来到了机场,如果这时候再返回灾民救助点又有些不太合适宜。
于是王多余下了车,把电话打给了孔迈,让他想办法把这件事情处理一下。
而在车上的两位小助理,却开始和那名司机闲聊起来,立功德碑、建生祠有什么区别,这两种东西到底是什么玩意儿。
因为这两名小助理刚刚大学毕业,并且还是城里娃,对于有一些上了年头的风俗习惯,真的不太了解。
而开车的这位师傅年龄已经40多岁了,家里的孩子并没有比这两个小助理小多少。
所以趁着王多余打电话的期间,给这两位小助理普及一下相关的知识。
开车的司机摸着下巴说,“在我们老家,现存的功德碑非常多,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是明清时代的。”
“听老人们讲,在古代只要是通过善举(无论身份)对地方有长久贡献的,且得到百姓或乡绅集体认可的人,都可能被立碑纪念。”
“比方说地方的官员,这些人如果在任时修水利、治灾害、减赋税、兴教育(比如建书院)、平冤狱。”
“让辖区百姓生活改善的官员(无论官职高低,小到县令、大到督抚都有可能),百姓们就会自发地捐钱,给这些人修建功德碑。”
“还有一类人就是乡绅或者是富商,他们主动出资修桥铺路、开仓放粮(尤其灾年救荒)、资助贫困学子、创办义庄(赡养族内孤寡)之类的,只要他们的善举够大,影响力比较广,老百姓依旧会为他们修建功德碑。”
两名小助理频频点头,像两名小学生一样,认真聆听着司机的讲解。
这时,司机话锋一转,又说道:“而立生祠呢,那就更讲究了。生祠是为还在世的人建立的祠庙,这是老百姓对待恩人规格最高的礼节,以“在世且恩德极重”为核心。”
“生祠是为生人建祠堂供奉,是民间对活人最隆重的褒奖,适用对象更严格,主要是“恩被一方、百姓高度拥戴”的在世者,以官员为主,少数是民间那种绝世大善人。”
“一般是官员为百姓做了极大的好事,百姓感恩戴德,就会自发筹资为生者建立祠庙。不过这生祠可不是随便就能建的。”
“在古代,那得经过朝廷批准才行。”两位小助理听得入神,其中一个不禁问道:“那王总这次救助灾民,他们要立功德碑、建生祠,也是因为觉得王总做了大好事吧。”
司机点点头,“没错,王总救助了那么多灾民,这份恩情大家都记在心里呢。”
就在这时,王多余打完电话走了过来,听到他们的对话,无奈地笑了笑。
他知道大家是好心,刚才他已经联系到了孔迈,他不希望这件事情闹得太大,并且他希望孔迈能够帮助他让大家打消这个念头,毕竟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王多余回到京城自己家里时,已经晚上9点了,虽然他在飞机上已经简单的吃了一些东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