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汴梁一园,宋韵暖人心(2/2)
今天大家都格外的激动。如果说万岁山以表演为主,那这清明上河园的风景建筑文化气息更重一些。大家都被深深的感染着。
斯老爷子见到这些场景也是打开了话匣子,每到一处,都会与他们那边的风景做个对比。
孙子在一边,一会儿拉着我的手,一会儿跑到斯老弟旁边,一会儿慢悠悠的跟着斯老爷子的脚步。
走到虹桥附近时,正好赶上“王员外招婿”的表演。孙子挤在人群中,看得眼睛都不眨,当绣球抛出来时,他竟跳起来想去接,引得周围人哈哈大笑。斯老爷子站在后面,看着台上穿着红嫁衣的“小姐”,忽然对斯老弟说:“咱绍兴的社戏是在水边搭台,这儿是把整个戏台子搬进了生活里。哈哈...你要不要去抢一下?”
“我还是算了吧!要不给您抢一下?哈哈...”
“臭小子...”
斯老爷子体力有限,玩转了一些地方以后,斯老弟找了一处凉亭,我们一起走上去,人也不少,但是看到斯老爷子过来,一对小情侣主动的给让出了位置。
“谢谢啊!小伙子!”斯老爷子,伸手点头示意。
中午时分,斯老弟领着我们在“孙羊正店”吃饭,木窗雕着缠枝莲纹,桌上摆着青花瓷碗。孙子直接捧着汴京烤鸭啃得满嘴流油,斯老爷子则爱吃那道宋嫂鱼羹,尝了一口便点头:“这滋味跟西湖的鱼羹不同,多了点北方的实在,鲜得更沉。”
斯老弟给老爷子夹了块软嫩的豆腐:“您慢点儿吃,这儿的师傅知道老年人牙口轻,特意炖得烂乎。”随后又笑着给我倒茶:“咱哥俩儿以茶代酒,这趟来开封,玩的挺好!”
茶入喉,窗外传来说书人的醒木声,恍惚间真像闯进了千年前的汴梁城。
午后阳光正好,我们继续坐上观光车沿湖而行。孙子趴在车窗上数湖里的锦鲤,斯老爷子则望着岸边的垂柳出神。“你看这柳树,”他忽然开口,“江南的柳是临水照影的柔,这儿的柳是随风摆腰的俏,就像咱南北的人,脾气不同,心却都是热的。”
斯老弟扶着斯老爷子的肩:“这以后没事儿了,我就带您在周边的各个景区多转转,再好好比一比。”
老爷子笑着点头:“好啊,有你陪着,去哪儿都好。”
这难得父慈子孝的画面,也是引的我开怀大笑!
开着观光车来到“上善门”,阳光正把城楼染成金红色。我们扶着老爷子登上城楼,俯瞰整个园区:汴河上的画舫缓缓游过,岸边的灯笼次第亮起,远处的戏台还传来隐约的唱腔。孙子趴在垛口上,指着远处的风车大喊:“爷爷,看,那儿有彩虹!”
斯老爷子望着眼前的景象,忽然轻轻叹了口气,却不是怅然,而是满足:“江南的园子是一步一景,藏着秀气;这儿是一园千景,盛着大气。可不管是秀气还是大气,最暖的还是身边的人啊。”
斯老弟则是直接掏出手机说要给我们拍一张合照,他把手机设置好,放在一处平台上,我搂着老婆,他扶着老爷子,孙子就站在中间比着剪刀手。
如此游玩下来,很快暮色降临,斯老弟开始带着我们往出口走。此时路边的灯笼亮了起来,暖黄的光映着朱红的廊柱,像给园子裹了层蜜糖。
看着孙子累得走不动,我说抱着他,他也不让,只说还能坚持!嘴里还和她奶奶互相说着今天的趣事。
斯老爷子在斯老弟的搀扶下,声音里带着一丝倦意却满是笑意:“这趟没白来,比我想象中好。江南的景是水做的诗,这儿的景是人间的歌,都得有人陪着听才够味儿。”
走出园门时,夜色已经漫了上来。汴河上的灯光倒映在水里,碎成一片星河。五个人的脚步声伴着欢声笑语,在青石板路上轻轻回响。斯老爷子的拐杖敲在地上,笃笃的声响像在给这趟旅程打着节拍,每一声都藏着岁月的暖,每一步都踩着家人的甜。
原来最好的风景从不是远方的奇观,而是身边的人笑着、走着,把寻常日子过成了诗里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