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安史之乱(10)退位(1/2)
“当时,就在一行人准备出发的时候,后面突然传来了一阵喧哗。”
光幕中,残破的队伍正准备重新出发,就在这时,驿站后方传来一阵喧哗,众人回头一看,竟是数不清的当地百姓追了上来,将队伍团团围住。
这时,一个老者排开众人,对着李隆基的座驾方向大声喊道:“陛下!陛下啊!这儿就是京师左近,宗庙、陵寝都在此处,您...您这是要去哪儿啊?”
此话一出,周围的百姓也纷纷哭喊起来。
李隆基坐在车中,听着外面的声音,一张老脸涨得通红,羞愧难当,哪里还有脸面出去见人。
最终,他只能狼狈地挥挥手,让太子李亨出面去安抚百姓,而他自己,则催着队伍缓缓向前,在不远处等着李亨。
随即,光幕的视角,便聚焦在被百姓围在中间的李亨身上。
百姓们越聚越多,黑压压的一片,一眼望不到头。
“太子殿下!您不能走啊!您走了,我们可怎么办啊!”
“殿下!留下来吧!”
哭喊声,哀求声,此起彼伏。
这时,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对着李亨重重一拜,声泪俱下:“殿下!圣上既然执意西狩,我等不便强留!但恳请殿下留下,我等愿率家中子弟,追随殿下,向东讨贼,收复长安!”
“若殿下也随圣上入蜀,那我中原亿万百姓,将以谁为主啊?!殿下!!!”
老者的话,字字泣血,问得李亨愣在当场。
他看着周围一张张期盼又绝望的脸,嘴唇动了动,最后只能憋出来一句:“诸位……吾尚未与陛
他虽然没有立刻答应,但那份犹豫,那份动摇,已经被所有人看在眼里。
民众们看到了希望,渐渐安静下来。
而就在此时,或许是李隆基等的有些不耐烦了,派了一名内侍快马赶回,查看情况。
于是,李亨便将百姓的请求和自己的想法,告知了内侍。
内侍飞马回报,将一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李隆基
李隆基听完,久久不语。
他抬头望向灰蒙蒙的天空,最终发出一声长叹,那叹息中充满了无奈、落寞,或许还有一丝如释重负。
“天意也!”
说罢,他下令,从护驾的禁军中分出两千兵马,又拨了数百匹战马交给李亨,父子二人,就此分道扬镳。
看着光幕上,两支队伍朝着不同方向,渐行渐远,李今越也感慨道:“就此,大唐的历史,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她话锋一转,嘴角勾起一抹古怪的笑意。
“虽然吧,这个新阶段的开端,确实……让人比较尴尬。”
李世民闻言不由得皱起了眉头,看向李今越,不明白她这话是什么意思。
太子临危受命,顺应民心,留下来领导抗争,这难道不是一桩美谈吗?
何来尴尬一说?
李今越看着李世民那副不解的神情,嘴角的笑意更浓了:“其实说到这里,后续的发展,咱们也能猜出个大概了。”
“李隆基遁入了烟雨飘渺的蜀道,苟延残喘。”
“而另一边,太子李亨则带着分给他的两千兵马,一路北上,前往了朔方军的治所——灵武,准备重振旗鼓。”
光幕之上,画面一分为二。
左边是李隆基凄凄惨惨的队伍,在泥泞难行的蜀道上,狼狈前行。
右边则是李亨的队伍,虽然人数不多,但旌旗招展,向着西北的朔方,一路疾驰。
“李亨一到灵武,就立刻表现出了与将士们同甘共苦的姿态,安抚军心,联络各路勤王兵马,很快便获得了朔方军上下的拥戴。”
“于是,在心腹李辅国等人的策划和朔方军的集体拥戴下,大家一致恳请太子就地即位,以定天下人心。”
李今越说到这,笑了笑。
“当然,必要的政治表演还是要有的。面对群臣的劝进,李亨先后推辞了四次,每一次都说自己德行浅薄,不敢僭越,要等迎回圣驾再议。”
“直到第四次,他才‘顺应民意’答应下来。”
“至德元载七月十二,李亨于灵武城南楼举行登基大典,改元‘至德’,遥尊远在蜀地的李隆基为太上皇。”
说到这里,李今越忍不住笑出了声。
李世民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这……这不就是变相的逼宫吗?
“那李隆基呢?”他沙哑地问。
李今越笑道:“这不就是最尴尬的地方吗?另一边,刚逃进四川,还什么都不知道的李隆基,正准备下诏,打算重拾旧山河呢。结果呢?诏书还没发出去,自己刚任命的‘天下兵马大元帅’派来的使者就到了。”
“信使带来的消息,简单概括一下就是:爹,您歇着吧,别指挥了,您现在是太上皇了。”
光幕上仿佛能看到李隆基拿着那份还没发出的诏书,呆立当场的滑稽模样。
李世民已经麻木了,只觉得荒唐。
“李隆基心里也肯定不爽啊,但他也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人心向背。自己还能怎么办?只能表现出一副‘吾儿顺应天意,朕心甚慰’的高兴样子,爽快地交出了所有权力,承认了李亨的合法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