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终章 星途归程(2/2)
………………
回到渝州南山垭口老家,肖镇开始了真正的退休生活。他陪着陈雪茹、李小云在老家种菜、喂猪,过起了田园生活。
\"没想到你这种大老板还会种菜。\"陈雪茹打趣道。
肖镇笑了:\"我本来就是农民出身,这些年是又回归本色了。\"
清晨,他会在菜园里忙碌;午后,坐在院子里看书喝茶;傍晚,和老伴们一起散步看日落。这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让他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但没有人知道,这位看似安享晚年的老人,心中一直在酝酿着一个惊天计划。偶尔,他会悄悄前往某处秘密科研基地,一去就是好几天。
\"老爷子又去'开会'了。\"家人已经习以为常,不再多问。
………………
2028年9月11日凌晨三点,肖镇悄悄起床。他来到书房,写下两封信,一封给家人,一封给国家。
然后,他独自驾车前往某秘密航天基地。那里停着一艘他秘密研发多年的太空旅行飞船——\"征月号\"。
这艘飞船采用了刘继业研发的\"太岁\"金属和铭星、铭明开发的曲率发动机,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航天器。肖镇以\"测试新装备\"为名,亲自参与了飞船的多次改造。
监控画面显示,肖镇进入飞船前,转身对着摄像头的方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然后毫不犹豫地登入了船舱。
控制中心里,工作人员默默注视着这一切。他们早已接到命令,不得干预老人的行动——这是国家给予这位功勋科学家的最后尊重。
\"征月号\"悄无声息地升空,朝着外太空飞去。飞船穿越大气层,越过月球轨道,朝着太阳系边缘前进。
在柯依伯带边缘,肖镇启动了所有的科学探测设备。这是人类航天器从未到达过的遥远领域,有着无数未解之谜。
突然,一道强烈的闪电暴击中了飞船。这道异常能量束如此强大,以至于全球各地的天文台都监测到了这一现象。
在最后时刻,肖镇通过深空通讯系统传回了一句话:\"歹命啊,我努力一辈子还是个虫子命!\"
然后,信号永远地中断了。
………………
2028年10月20日,肖承功站在全球近500家主流媒体前,代表华夏也代表家属神情哀伤地宣布:\"党员、两院院士、13次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华夏国防、深空探索核心领导者肖镇同志,在探索宇宙期间不幸罹难,享年93岁。\"
新闻发布会现场一片寂静,只有相机快门的声音不时响起。肖承功强忍悲痛,读完声明后没有接受任何提问,转身离开了会场。
不知道是轻声唱起肖镇为自己创立的六所国防高校共有的校歌:“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然后现场歌唱声音越来越大声……那个一辈子耍酷爱显摆瞎嘚瑟的可爱科学巨匠,从未离开深爱的祖国和深爱他的亿万百姓。
后来人们才知道,肖镇留下的两封信,一封给家人,一封给国家。
给家人的信中,他写道:\"不要为我悲伤,我是去探索更广阔的宇宙了。
这辈子活得太值,见到了华夏崛起,见到了家人幸福,别无他求。你们要继续好好生活,不必挂念我。\"
给国家的信中,他详细描述了\"征月号\"的各项技术参数和实验数据。
这些宝贵资料使华夏的航天技术一下子领先世界至少100年。
信的末尾,他写道:\"宇宙之大,人类尚且渺小。但我相信,华夏儿女终将踏遍星辰大海。\"
………………
在南山垭口肖家老宅的后山上,多了一座衣冠冢。墓碑上刻着肖镇生前自己选择的一句话:\"我曾来过,见过,爱过,这就够了。\"
每年的9月11日,总有一群人会来到这个墓碑前,静静地站上一会儿。他们中有的穿着军装,有的穿着科研白大褂,有的则是普通百姓打扮。
刘继业后来成为了材料学领域的权威学者,他主导的\"太岁\"材料研究为华夏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每次突破后,他总会来到墓碑前,向外公汇报最新进展。
\"外公,您看到了吗?我们做到了。\"有一次,他带着最新一代\"太岁\"材料的样本来到墓前,眼中含着泪光。
肖镇的故事被写入教科书,成为激励年轻一代的典范。他从一个抗战时期失去双亲的孤儿,在党的关怀下茁壮成长为二十一世纪人类最杰出的科学家,最后为探索宇宙而献身,这一生堪称传奇。
而在某个不为人知的科研基地里,\"征月计划\"仍在继续。科学家们沿着肖镇开辟的道路,继续向着星辰大海进发。
每当夜幕降临,星光洒满南山垭口,当地人总会说:\"看,那是肖老爷子在天上看着我们呢。\"
的确,肖镇虽然离开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这个他深爱的国家和人民,继续向前,向着更广阔的宇宙,向着更美好的未来。
(全书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