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明年五月,出兵伐周(1/2)
半个月后,许昌城的宫阙在冬阳下泛着冷光,汉白玉台阶上积雪未消。北周皇宫的朝堂之上,一场风暴正在酝酿。
陈元康整了整衣冠,手持节杖缓步踏入大殿。北周群臣分列两侧,目光如刀似箭,他却视若无睹,唇角甚至还含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这位北齐第一辩士今日他身着深紫色魏国官服,头戴进贤冠,腰系玉带,面对周国满朝文武,神色自若,不卑不亢。
"外臣陈元康,奉大齐皇帝、太子之命,特来向周主讨还叛将侯景。"他的声音清朗如磬,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清晰,每个字都掷地有声。
御座上的宇文泰微微前倾身子,指尖轻敲龙椅扶手。这位北周开国皇帝才不过三十二岁,鬓角已染霜华,显然是长期为国事忧虑。"侯景如今是我大周镇南将军,赐爵河南公,齐使此话未免可笑。"
"周主此言差矣。"陈元康不卑不亢地躬身施礼,"侯景乃我大齐叛臣,去年在山东四州作乱,屠戮百姓无数,致使千里无鸡鸣。周主收留此等不忠不义之徒,岂不令天下英雄寒心?"
武将队列中突然冲出一人,虬髯怒张:"放肆!大殿之上岂容你信口雌黄!"正是柱国大将军赵贵,他手按剑柄,虎目圆睁,仿佛随时要拔剑相向。
陈元康却轻笑一声,转而看向宇文泰:"这位将军何必动怒?莫非大周朝堂,竟无人敢论是非公道?"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提高:"外臣临行前,太子殿下有言:'若周主执意包庇叛将,我大齐铁骑不日将至许昌城下'。"
"狂妄!"文臣队列中走出一位清瘦老臣,正是尚书杨侃,"齐使可知此处是何地?岂容你威胁恐吓!"
陈元康目光扫过杨侃,忽然笑道:"久闻杨相精通律法,敢问按照《周礼》,收留他国叛臣该当何罪?"他不等回答,突然提高声量:"更何况侯景此獠反复无常,今日能叛齐,明日就不能叛周吗?"
这句话像一把刀子插进北周群臣心里。众人皆知侯景品行,此人先叛尔朱氏,再叛北齐,如今投靠北周,确实难保不会再次反叛。朝堂上顿时响起一片窃窃私语。
宇文泰面色阴沉,他当然知道侯景不可轻信,但如今用人之际,不得不收留这员悍将。他冷冷开口:"齐使今日是来索要叛将,还是来离间我君臣?"
"外臣不敢。"陈元康躬身,语气却越发犀利,"只是为周主忧心。据我方探报,侯景如今在淮北招兵买马,所图非小。周主若养虎为患,他日反噬,恐悔之晚矣。"
中军统领尉迟炯忍不住按剑大喝:"休要胡言!侯将军对陛下忠心耿耿!"
"好个忠心耿耿!"陈元康突然从袖中抽出一卷绢帛,"这是侯景旧部供词,记载他昨日还在私下抱怨周主赏罚不公,说'宇文泰待我如犬马'。需要外臣当众宣读吗?"
大殿顿时死寂。宇文泰眼中闪过杀意,却又强压下去。他知道这是陈元康的离间计,但若当真追究,反而显得自己心虚。
此时,一直沉默的太常卿周惠达突然开口:"齐使口口声声说侯景不忠,可曾想过他为何叛齐?若非你主高欢猜忌功臣,侯景何至于此?"
陈元康转向周惠达,不慌不忙:"周太常此言差矣。我主待侯景恩重如山,封他做镇南大将军,督四州军事,他却以怨报德。如此忘恩负义之徒,太常还要为他辩护吗?"
他环视四周,声音铿锵:"外臣今日所言,非为私利,实为公义。周主若执意庇护此等反复小人,只怕寒了天下忠臣之心,更让四方豪杰耻笑!"
"你!"尉迟炯怒不可遏,竟真的拔剑出鞘半寸。殿中侍卫见状,也纷纷按住刀柄。
陈元康却面不改色,反而向前一步:"尉迟将军是要在此殿之上斩杀来使吗?如此,天下人将如何看待大周?"
宇文泰终于暴怒,一掌拍在龙椅上:"够了!"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情绪:"侯景既归大周,便是大周之臣。齐使请回吧。"
陈元康故意长叹一声,声音中带着几分惋惜:"周主执意如此,外臣只好如实回禀。"他忽然压低声音,只有御前几人能听见:"只是来日战场相见,望周主莫要后悔今日决定。"
"滚出去!"宇文泰再也按捺不住,"三日之内离开大周境内,否则格杀勿论!"
陈元康躬身行礼,转身时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笑意。他注意到几个北周大臣交换着担忧的眼神——种子已经种下,只待开花结果。
归途的马车上,副使王则心有余悸地擦拭着额头的冷汗:"大人今日太过冒险,若宇文泰当真翻脸,我等恐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