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设立王太子(1/2)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的曹操已经六十三岁,对于眼前这个刚刚出生不久的庞大魏国,已经算是老人了。
有一件事,五十几岁的时候曹操就已经开始考虑,直到现在都还没有确定下来。
哪个儿子可以接手他曹操的位置,继续掌舵曹魏集团前行。
曹操子嗣很多,但满足曹操心意的却屈指可数。
从走上掌舵人,当上王那一刻起,选太子之事自然不是家事这么简单,更多的是魏国国事。
这样的国事自然会引发众多部下的猜测和战队。
当前最热门的两个人选,乃曹丕、曹植也。
曹丕生性沉稳,果敢狠辣。
曹植聪慧机敏,多才多艺。
究竟花落谁家,没人能说的好。
曹操便想着用书信暗中询问大臣们立嗣的意见。
尚书崔琰却呈上了不封口的奏章,表示这是国事,可以公开公正讨论。
他回复说:“《春秋》的核心原则是‘立儿子要优先立年长的’。况且五官中郎将曹丕仁厚孝顺、聪明睿智,理应继承正统基业,我崔琰愿意用生命坚守这个主张。”
曹操有些惊讶,一方面是崔琰能不惧怕权威,当面公开讨论,另一方面,曹植可是崔琰哥哥的女婿,崔琰却仍坚持公论,毫不徇私,着实难能可贵。
但曹操并没有着急做决定,继续听取其他人员的建议。
东曹掾邢颙表示:“用庶子取代正统继承人,是前代留下的惨痛教训啊,希望殿下您仔细斟酌这件事。”
他的意思和崔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另一个大臣尚书仆射毛玠则相对隐晦一些。
他说:“袁绍正是因为嫡子与庶子不分主次,最终导致宗族覆灭、势力败亡。废黜或确立继承人是国家大事,不是我该随意议论的。”
面上看并没有表明态度,实际就是暗指反对废长立幼,支持曹丕。
从他们的言语中也能感受出来,当前的曹操对于曹植很是喜欢,清一色的都在劝说曹操不要糊涂,不可废长立幼。
曹丕得知大臣们的态度后,便派人向太中大夫贾诩请教巩固自身地位的方法。
贾诩回答说:“希望将军您能弘扬品德、扩大气度,亲身践行普通士人的本分。早晚勤奋努力,不违背做儿子的道义,这样就足够了。”
曹丕听从了贾诩的建议,从此更加刻苦地磨练自己的言行举止。
有一天,曹操让身边侍从退下,单独询问贾诩立嗣的看法,贾诩却沉默不语。
曹操心里清楚,贾诩一直以来都以自保出名,不愿意过多的讨论太子之事。
贾诩同样清楚,曹操愿意询问他意见,已经表明了曹操的倾向,毕竟他与曹丕的关系是曹操亲自赋予的。
曹操追问:“我和你说话,你为何不回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