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集:故事的开头(2/2)
傍晚的霞光把展厅染成琥珀色,农科院的李教授站在陶仓展柜前,手里捏着个放大镜,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了缝。展柜里的汉代陶仓带着细密的冰裂纹,口沿处还有圈模糊的指纹,像是谁捧它时留下的印记。
“小陈,你闻。”李教授忽然侧过身,示意陈默靠近,“有没有谷子的味道?”
陈默屏住呼吸。空气里确实飘着点淡淡的谷物香,混着展厅里特有的尘土气息,像刚收割的麦田。他想起发掘报告里写,这个陶仓出土时,底部还残留着碳化的谷粒,显微镜下能看见完整的胚芽。
“上个月去乡下考察,老农说陶仓要焐过才好用。”李教授的手指在玻璃上比划着陶仓的形状,“新做的陶坯要埋在麦秸里,烧三天三夜,这样装粮食才不生虫。”
陈默的眼前忽然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汉代的农夫蹲在田埂上,把晒干的谷子捧进陶仓,指腹蹭过温热的陶壁,留下浅浅的印子。仓顶的茅草被风吹得沙沙响,远处的炊烟正顺着晚霞的方向飘。
“李老师,您看这儿。”陈默指着陶仓侧面的一个小缺口,“像是被什么东西磕过。”
李教授的放大镜移过去,缺口边缘的陶土微微外翻,带着点新鲜的白。“说不定是当年搬仓时,被扁担撞的。”老人笑起来,眼角的皱纹里盛着霞光,“我家那口米缸,也被我孙子用玩具车撞出个豁口,现在装红豆正好。”
展厅的灯次第亮起,陶仓在暖黄的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陈默忽然想起自己的爷爷,总爱在秋收后把玉米串挂在房梁上,说这样能留住太阳的味道。那些金黄的玉米棒悬在窗前,风过时哗啦啦地响,像在和陶仓里的谷子打招呼。
他翻开本子,纸页被晚风掀起。远处传来闭馆的提示音,李教授正弯腰和陶仓道别,背影在暮色里显得格外温和。陈默提笔写下:“陶仓装过千年的谷,也装着每个年代的收成。那些被岁月磨出的缺口,藏着人间烟火的温度。”
四、骨笛的余音
闭馆前的最后半小时,音乐老师带着群孩子走进来。孩子们穿着统一的白衬衫,领口系着红领巾,像串刚剥开的石榴籽。他们在骨笛复原件前站成排,眼睛瞪得圆圆的,望着那支七孔骨笛。
“它是用鹤的翅膀做的。”老师的声音轻轻的,像怕惊扰了什么,“七千年前,有人用它吹过歌。”
陈默站在拐角处,看着孩子们伸出小手,隔着玻璃比量骨笛的长度。最小的那个扎羊角辫的姑娘,忽然把耳朵贴在玻璃上,小眉头皱着:“老师,它在哭吗?”
骨笛就放在丝绒展托上,象牙白的骨质泛着哑光,孔眼边缘被磨得光滑,像被无数次抚摸过。陈默想起发掘时的情景,它躺在墓主人的胸前,笛孔里还塞着些干燥的花瓣,化验后说是某种兰花。
“不是哭哦。”老师蹲下来,握住小姑娘的手,“它在想以前吹它的人呢。”
这时,管理员按下了播放键。清亮的笛声忽然在展厅里响起,像山涧的水流过石头,又像春风拂过竹林。孩子们都安静下来,眼睛亮晶晶的,仿佛看见七千年前的月光下,有人举着骨笛,站在开满兰花的山坡上。
笛声停了很久,还有孩子踮着脚,想再听听那声音。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忽然说:“我好像听见它在笑。”她的小手在玻璃上轻轻敲了敲,“它说,还要再吹一千年。”
陈默翻开本子,最后一缕阳光正从骨笛上移开。他看着孩子们排着队离开,红领巾在暮色里飘动,像一串跳动的音符。笔尖落下时,他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爷爷用柳枝做过笛子,虽然吹不出像样的调子,却能引来满院的蝉鸣。
“所有的声音都会老。”他写下这句话,抬头望见骨笛在渐暗的光线下,仿佛还在轻轻颤动,“但有些余韵,能绕着时光走很久。”
五、故事的开头
锁门时,陈默回头望了眼展厅。月光从穹顶的玻璃天窗漏下来,落在每件文物上,青铜鼎的耳上像栖着银蝶,陶俑的衣角沾着星辉,玉琮的裂隙里盛着碎月。
他摸出手机,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妈,周末回家。”听着电话那头传来的炒菜声,他忽然笑了,“想看看您那面铜镜,还能不能照见人影。”
走在空荡的走廊里,蓝布本子在包里轻轻晃动。陈默想起白天见过的那些人:攥着玉坠的老太太,对着陶仓闻谷香的李教授,还有说骨笛在笑的小姑娘。他们的指尖都曾贴近过那些冰冷的文物,却在瞬间触碰到了千年前的温度。
夜风穿过走廊,好像谁在轻轻吹着骨笛。陈默忽然明白,那些文物从来都不是沉默的。青铜鼎记得抚摸它的手掌,陶罐藏着孩子气的划痕,玉璧的温润里睡着一代代人的心跳。而每个走近它们的人,都是带着自己的故事来的,就像此刻,他口袋里的铜镜,正映着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
回到办公室,他在第一页的那句话新的晨光。”
窗外的月光落在纸页上,像给这句话镀了层银边。远处的天际已泛起鱼肚白,新的一天正在醒来,而展厅里的每件文物,都在等待着新的触摸,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