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 > 第397集:铜铃的绳结

第397集:铜铃的绳结(2/2)

目录

接下来的几天,阿婆每天都来博物馆。馆长给她腾出了个小桌子,放在展厅的角落,桌上摆着她的针线包、笸箩,还有从家里带来的放大镜——她眼神不太好,编细绳子时得凑着放大镜看。

补挂绳不是容易事。老绳太脆,一碰就容易断,阿婆就先用温水把老绳泡软,再用细针一点点把散开的线头挑起来;新绳要和老绳颜色、粗细都匹配,她就把带来的老棉线拆成缕,比对了好几回,才选出最像的;编结的时候更要小心,每绕一圈都要捏紧,每穿一线都要对准,生怕编错了,辜负了铜铃的期待。

有天下午,展厅里来了个小女孩,牵着妈妈的手,站在阿婆的桌子旁看。小女孩指着阿婆手里的绳:“奶奶,你在编什么呀?真好看。”

阿婆抬起头,笑了笑,把手里刚编到一半的结举起来:“这是双钱结,能保平安的。你看,像不像两个铜钱叠在一起?”

小女孩凑过来,眼睛亮晶晶的:“像!那这个结能挂在我的小书包上吗?”

“能啊,”阿婆点点头,从笸箩里抽出根粉色彩绳,“等我把铜铃的绳补好,就给你编一个,好不好?”

小女孩高兴得跳起来,妈妈在旁边笑着说:“阿婆,您这手艺真好,现在会编这种老结的人可不多了。”

阿婆叹了口气,指尖继续勾着绳:“是啊,现在的年轻人都爱买机器编的结,又快又便宜。可机器编的结没有‘气’,老辈人编结,每一针每一线都带着心思,编的是念想,是祝福,机器编不出来的。”

正说着,旁边展柜里的铜铃又轻轻转了半圈,这次铃身上的缠枝纹对着阿婆,像在认真听她说话。阿婆看了看铜铃,又看了看小女孩,嘴角的笑更浓了:“你看,它也在听呢。它活了这么多年,见过多少人,听过多少事,心里亮堂着呢。”

过了五天,铜铃的挂绳终于补好了。阿婆把新编的双钱结和老绳接在一起,用细针线缝得严严实实,再把结调整好,让它刚好挂在铃鼻上,不松不紧,刚好能随着风轻轻晃。

年轻馆长小心翼翼地把铜铃放回展柜,刚摆好,铜铃就慢悠悠地转了一圈,挂绳随着转动轻轻晃,结身在空中划出个小小的弧,像在跳舞。展厅里的阳光刚好落在结上,深褐色的绳泛着暖光,和铜铃的颜色配在一起,像从来没分开过。

阿婆站在展柜前,看着铜铃,眼睛里有点湿。她想起奶奶在煤油灯下编结的样子,想起自己小时候戴着双钱结跑跳的样子,想起这些天编结时铜铃的每一次转动——原来有些东西从来不会消失,像这绳结的打法,像奶奶的念想,像铜铃里藏着的岁月,它们会借着一根绳、一个结、一声铃响,慢慢传下去,传给下一个人,传给更远的日子。

离开博物馆时,阿婆把给小女孩编的粉色双钱结放在了服务台,托工作人员转交。走在巷子里,老槐树上的新芽已经长开了,绿得发亮,风一吹,叶子轻轻晃,像无数个小小的双钱结在枝头跳舞。

阿婆回到摊位前,掀开蓝布,把彩绳重新摆好,指尖勾住一根红绳,开始编新的结。阳光落在她的手上,落在彩绳上,落在摊位前的石板路上,暖融融的。她知道,以后还会有更多人来她的摊位前,看她编结,听她讲结里的故事,而她编的每一个结里,都藏着奶奶的手艺,藏着铜铃的期待,藏着岁月里那些软乎乎的、不会消失的念想。

就像那只唐代的铜铃,挂着新补的双钱结,在博物馆的展柜里,会继续等着每一个来看它的人,等着有人能读懂结里的故事,等着风来的时候,再轻轻转一圈,晃出一声跨越千年的、温柔的响。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