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 > 第502集:绸缎行的新旧之争

第502集:绸缎行的新旧之争(2/2)

目录

春桃立刻拿起绣绷,笑着说:“当然可以,姑娘您稍等,半个时辰就能好。”

丫鬟们围着绣绷看春桃刺绣,路过的人见这边热闹,也纷纷凑过来。有个穿着宝蓝色襦裙的妇人,看着像是哪家的夫人,指着一匹孔雀纹的波斯织锦问:“这织锦做件披肩要多少布?多少钱一尺?”

陈承业连忙回道:“夫人,这织锦一尺五两银子,做披肩大概要三尺,十五两银子。要是您想绣点东西,比如在披肩边缘绣圈云纹,只收五两银子的绣工费。”

妇人点点头,伸手摸了摸织锦的质地,赞叹道:“这布料又软又亮,比我家里那匹江南云锦还好。我要三尺,再绣上云纹,明天能取吗?”

“能!您明天这个时辰来,保证做好。”陈承业连忙记下妇人的要求,又给她递了张写着“陈记”名号的纸条,“要是您满意,以后想做布料,也可以去沧州找咱们‘陈记’绸缎行,或者等咱们在京城开了分行,您直接去店里就行。”

妇人接过纸条,笑着说:“好,我记住你们‘陈记’了。”

就这样,一上午的功夫,陈承业的摊位前就没断过人。波斯织锦卖出去了八匹,定制刺绣也接了十几个单子,春桃和秋月忙得手都不停,连喝水的功夫都没有。中午的时候,一个穿着锦袍的管事模样的人过来,说是定国公府的,要给府里的小姐订两匹波斯织锦,还要绣上小姐的闺名“明玥”,陈承业连忙亲自接待,还特意嘱咐春桃用最好的绣线。

傍晚庙会散场时,陈承业盘点了一下,光是上午卖布料和刺绣就赚了一百二十两银子,比沧州分号一个月的销售额还多。春桃和秋月虽然累得胳膊酸,但脸上都带着笑,镖师们也跟着高兴,说没想到京城的生意这么好做。

陈承业心里更是激动,他立刻让人给沧州捎信,把庙会的情况告诉王福和柳如氏。信里他没说自己多厉害,只说波斯织锦和定制刺绣很受欢迎,第一天就卖了不少钱,让他们放心。

三天后,王福收到了信。他拿着信纸,反复看了好几遍,老周在旁边笑着说:“王掌柜,我说少东家能行吧?夫人的主意也妙,庙会摆摊真是选对了。”

王福放下信纸,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他摸了摸胡子,叹道:“没想到啊,少东家不仅有冲劲,还能听进去劝,把生意做得这么好。看来是我老了,总想着稳,却忘了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办法。等少东家从京城回来,我得跟他道个歉,之前是我太固执了。”

老周笑着说:“您这不是固执,是为了‘陈记’好。少东家心里肯定也明白,不然也不会这么听您的话。”

王福点点头,又拿起信纸看了一眼,眼神里满是欣慰。他想起陈远当年刚开绸缎行时,也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把生意做起来的,如今陈承业也继承了这份劲儿,还多了几分灵活,“陈记”的将来,肯定错不了。

再说京城这边,庙会开了十天,陈承业的摊位每天都挤满了人。波斯织锦很快就卖完了,他只好让镖师赶紧回沧州运货,云锦也卖出去了大半,定制刺绣的单子更是排到了庙会结束后。不少王公贵族家的女眷都记住了“陈记”,有的还特意问什么时候在京城开分行,陈承业一一应下,说等选好铺面就通知大家。

庙会结束那天,陈承业盘点了一下,十天下来,总共赚了六百多两银子,比他预想的还多。春桃和秋月手里还攥着不少客人留下的地址,说等以后开了分行,要上门送新样布。镖师们也说,这次来京城没白来,不仅赚了钱,还打响了“陈记”的名声。

返程回沧州的路上,陈承业坐在马车上,看着窗外的风景,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出发前王福的反对,想起柳如氏的折中办法,要是没有柳如氏的主意,他可能还在跟王福争执,也不会有这次庙会的成功。这次经历让他明白,做生意不仅要有冲劲,还要懂得变通,多听别人的意见,才能把生意做好。

回到沧州那天,“陈记”的伙计们都在门口等着,王福也拄着拐杖站在最前面。陈承业刚下马车,王福就走上前,拱手道:“少东家,这次京城庙会,你做得好!是我之前太固执,没看到咱们‘陈记’的优势,以后你要是再想拓展生意,我一定支持你。”

陈承业连忙扶住王福,笑着说:“王叔,您别这么说,要不是您提醒我京城老字号多,我可能真的会贸然开分行,到时候说不定会吃亏。这次能成功,也是柳姨的主意好,还有大家的帮忙。”

柳如氏站在一旁,笑着说:“好了,别说这些了,承业刚回来,肯定累了,先回屋歇会儿,晚上咱们摆桌酒,庆祝一下。”

晚上的庆功宴上,伙计们都喝得很高兴,王福更是拉着陈承业,问起京城庙会的细节,还说以后要是再去京城开分行,他愿意跟着去帮忙。陈承业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暖暖的——他知道,“陈记”不仅有好的货物和生意,更有一群真心为“陈记”着想的人,这才是“陈记”能一直走下去的根本。

没过多久,陈承业就开始筹备京城分行的事。这次王福不仅没反对,还主动帮着找铺面、挑伙计,柳如氏则忙着设计新的刺绣纹样,准备在分行开业时推出。半年后,“陈记”京城分行在大栅栏正式开业,开业当天,不少在庙会买过布料的王公贵族家眷都来捧场,生意十分红火。

王福站在分行的柜台后,看着来来往往的客人,又看了看正在接待客人的陈承业,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想起自己当初的反对,不禁觉得好笑——原来年轻人的闯劲,加上适当的变通,真的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惊喜。而“陈记”的故事,也在京城这片新的土地上,继续书写着属于它的传奇。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