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光怎么走(1/2)
司法部大楼,顶层会议室。
空气凝重得如同铅块,巨大的红木会议桌泛着沉闷的光,映出在座每一张严肃的脸。
这里是“清源案”后续处置的核心地带——《特殊心理创伤者权益保护法实施细则》起草组的第一次全体会议。
苏明玥坐在长桌一侧,背脊挺得笔直。
她的位置有些特殊,既是专家顾问,也是整个法案诞生的缘由——最知名的幸存者。
“我有一个程序性问题。”一个苍老而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发声的是何卫国,法学界的泰斗,退休前曾是最高法的大法官。
他花白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锐利如刀,此刻正不偏不倚地落在苏明玥身上。
“苏明玥女士,”他缓缓开口,每个字都敲打在众人紧绷的神经上,“我们钦佩你的勇气,也承认你为推动这项立法所做的巨大贡献。但是,作为‘清源智'库’最直接、影响最深远的当事人,你现在坐在这里,参与具体细则的起草。请问,你如何向公众保证,你所提出的每一条建议,都具备应有的中立性与客观性?”
话音落下,会议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几位来自司法部的官员交换着眼色,面露难色。
这个问题太尖锐了,几乎是在当众指控苏明玥可能会“夹带私仇”,利用立法程序为自己复仇。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苏明玥身上,等待着她的辩解,或是愤怒,或是委屈。
然而,苏明玥只是静静地抬起眼,目光平静地迎上何卫国审视的视线。
她没有开口争辩,而是将手中的U盘轻轻插入面前的接口。
“何老先生,您的问题,正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她声音清冷,却有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主屏幕上,一个复杂的动态图表亮起,标题赫然醒目——《基于认知波动模型的政策共情偏差分析报告》。
“传统的立法理念,追求绝对的理性和‘去情感化’,认为这样才能保证公平。但对于心理创伤领域,这种‘去情感化’恰恰是最大的不公。”她的手指在触摸板上滑动,图表随之变化,无数数据流如同瀑布般倾泻。
“这是我们团队过去一个月,分析了国内外近五十年来三百多项相关法案后的结论。这些法案中,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心理权益保护条款,在实际司法实践中,都处于‘休眠’或‘空转’状态。为什么?因为立法者试图用一把冰冷的尺子,去度量一颗破碎的心。他们无法理解,也无从量化那种持续性的、弥散性的伤害。”
屏幕上,一个三维模型缓缓旋转,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红点。
“这就是我称之为‘认知波动模型’的成果。每一个红点,都代表一次由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导致的认知偏差,比如时间感知错乱、记忆碎片化、自我认同剥离……这些,在传统法条里,都是无法被定义的‘情绪’。但在这里,它们是数据。”
何卫国的眉头紧锁,他想反驳,却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法学理论,在这套全新的、冷酷的数据模型面前,显得如此苍白。
苏明玥没有给他机会。
“因此,我提议,我们不应该回避当事人的‘情感’,而是应该将它系统化、数据化,并纳入立法程序。我提议,在司法部下,设立一个常设性的‘幸存者咨询团’,由通过心理评估和专业培训的创伤幸存者组成。他们不参与最终表决,但对所有相关条款拥有一票‘共情否决权’——当他们集体认为某一条款脱离现实、无法真正保护受害者时,该条款必须发回重议。”
她的话掷地有声。
“我们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中立,而是能够俯下身子,感同身受的专业。法律的温度,不应该只停留在纸面上。”
全场鸦雀无声。
司法部主持会议的副部长沉默了足足半分钟,他看了一眼脸色铁青的何卫国,又看了看屏幕上那份无可辩驳的报告,最终重重地点了点头。
“我原则上同意苏明玥同志的提议。会后立即研究‘幸存者咨询团’的设立方案,即刻执行。”
散会后,走廊里,顾承宇递来一杯温热的咖啡,深邃的眼眸里带着一丝笑意。
“你没用那个东西,也赢得很漂亮。”他低声说。
他口中的“那个东西”,是苏明玥能够感知并影响他人情绪的“金手指”。
苏明玥接过咖啡,指尖传来暖意。
她轻呷一口,唇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弧度:“我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让他们看见,情绪,本身就是最强大的数据。”
同一时间,在城市另一端的“织光基金会”总部,“织光讲堂”的第一课座无虚席。
苏明心站在温暖的聚光灯下,她的声音温柔而坚定。
今天的主题,是许多家长想问又不敢问的禁忌——“如何向你的孩子,讲述这个世界存在的创伤”。
台下,一位母亲焦虑地举起了手:“苏老师,我明白保护孩子很重要。但过早地告诉他们这些黑暗面的存在,会不会像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恐惧的种子,反而让他们失去对世界的美好想象?”
这个问题引起了许多家长的共鸣,现场响起一片窃窃的议论声。
苏明心微笑着,没有直接回答。她转身,对音响师点了点头。
一段轻柔的、混合着风声与电子合成音的旋律缓缓流淌出来,那是“声音树”独有的共鸣。
紧接着,一个稚嫩的童声响起,清晰而认真。
“以前,爸爸喝醉了打我的时候,总是骂我是废物,是垃圾。我很害怕,也真的以为自己就是个废物。”
声音停顿了一下,背景音里传来一阵微弱的、仿佛树叶沙沙作响的共鸣声。
“后来,‘声音树’亮了。我听到了很多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故事。我才知道,原来我不是一个人。现在,我不再害怕了。因为我知道,说出那种话的人,才是不配当爸爸的人。我不是废物,他是。”
录音结束,全场寂静。刚才提问的母亲眼眶红了,怔怔地坐在那里。
苏明心这才重新开口,目光扫过每一位家长。
“各位,我们不是要向孩子传递伤疤,更不是要种下恐惧。我们是要提前递给他们一副‘滤镜’,一种足以辨别真假之爱的能力。让他们明白,任何以爱为名义的伤害,都是谎言。当伤害真的来临时,他们不会自我怀疑,不会认为是自己的错。他们会知道,那个施加伤害的人,错了。”
当晚,这段讲座视频被上传网络。
次日清晨,它被教育部官方账号转发,并宣布将其正式纳入“全国家庭教育指导资源库”。
一夜之间,视频点播量突破千万。
风暴的另一个中心,在第一法庭。
林景深坐在原告监督席上,面沉如水。
检方刚刚结束对“清源智库”十三名核心成员的量刑建议陈述,结果让他心头发冷。
刑期普遍偏低,从三年到八年不等,甚至有两人建议适用缓刑。
检方给出的核心理由是:“被告虽有系统的精神诱导行为,但缺乏造成被害人产生器质性病变或直接物理伤残的证据,难以构成故意伤害罪的重罪标准。”
“荒谬!”林景深身旁的年轻律师低声怒斥。
林景深没有说话,他只是向法官示意。
获得许可后,他带着叶小棠连夜整理出的成果走上发言席。
背后的大屏幕,被他的电脑信号点亮。
“审判长,我反对检方的量刑建议,因为他们的调查,完全忽略了最核心的犯罪事实。”
他调出一份文件,是137名深度受害者的档案列表。
“在过去的七十二小时里,我们和叶小棠女士的海外团队合作,将这137份档案中的用药记录、行为异常时间轴、心理咨询录音,与被告的‘学术成果’、内部邮件,以及所有司法精神病鉴定报告,进行了逐一交叉比对。”
屏幕上,无数条数据线纵横交错,将一个个孤立的案件连接起来,最终汇聚成一张巨大而恐怖的网络图。
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受害者的名字;每一条连线,都标注着精确的时间和事间。
“请看,”林景深指向图中一个密集的区域,“这是被告王某发表所谓‘压力应激疗法’论文后的三个月。在此期间,与他有过接触的七名受害者,全部出现了停用原有精神类药物、转而服用他推荐的‘草本补充剂’的行为。而这七人中,有五人在随后半年内出现严重的自毁倾向,两人自杀未遂。这种‘补充剂’,经叶小棠团队在海外的源头查证,是一种能放大负面情绪、削弱理智判断的未上市精神药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