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破茧成凰前男友的追悔录 > 第531章 我们不是来照亮的

第531章 我们不是来照亮的(1/2)

目录

苏明心发布的首篇报道《当“治愈”成为控制》犹如一颗深水炸弹,在社交平台引爆了积蓄已久的公众情绪。

然而,狂欢仅仅持续了三小时。

三小时后,所有链接失效,全网下架,官方给出的理由冰冷而强硬:“涉嫌引发群体性焦虑”。

苏明心没有像愤怒的网民一样去抗议或质问。

她只是平静地关掉所有报错的页面,将那篇数千字的长文,逐字逐句地转化为自己的声音。

当晚八点,“织光讲堂”一个不起眼的直播间里,没有画面,只有她清澈而决绝的声音响起:“我不发布新闻——我讲一个没签承诺书的女孩的故事。”

直播间的人数从几十人瞬间飙升至数万,弹幕几乎覆盖了整个屏幕。

然而,就在她讲到女孩被带走前的最后一句话时,直播在开始两分钟后被强制中断。

但为时已晚,无数份录屏已经像病毒一样扩散开来。

其中那句“你们要的不是心理健康,是情绪稳定”,被截图、被转发,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态势冲上了热搜,又在几分钟后被强行抹去,只留下一个巨大的空白。

深夜,苏明心疲惫地靠在椅子上,手机屏幕亮起,是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你说的是我妹妹,她在昭通第三疗养院。”

这行字,像一道闪电,劈开了笼罩在众人头顶的迷雾。

林景深几乎是在收到消息的同时就行动起来。

他没有选择直接惊动官方,而是拨通了基金会在西南地区合作方负责人的电话。

通过这层隐秘的关系网,他绕过了所有官方渠道,以“地方精神卫生援助项目”的名义,接触到了昭通第三疗养院的一名夜班护工。

电话里,那名护工的声音充满了恐惧与犹豫,但最终还是答应提供一些内部资料,条件只有一个:“绝对不能暴露我的来源,我还有一家人要养。”

“我理解。”林景深的声音沉稳而有力量,“我们不会让你冒险。”

他没有强求对方立刻交出什么,而是反其道而行。

三天后,一列挂着“景行公益基金会”横幅的车队,高调地驶入了昭通第三疗养院。

林景深以“公益捐赠医疗设备”为由,亲自带队前来考察。

捐赠仪式上,他谈笑风生,对疗养院的“人性化管理”大加赞赏。

仪式结束后,他微笑着向院长提出一个看似随意的要求:“听说贵院的艺术疗法很有成效,我们想参观一下‘康复成果展示区’,也好为我们未来的援助项目提供一些灵感。”

院长无法拒绝这个合情合理的要求。

导览员领着他们走进一间布置得异常温馨的房间,墙壁上挂满了患者的绘画作品,大多是色彩明媚的风景和静物。

林景深的目光扫过那些刻意营造的“阳光”,最终停留在一幅画风截然不同的涂鸦前。

那是一幅极其压抑的画。

一个不成比例的扭曲人形,被无数道粗暴的红色线条死死缠绕,像被困在血色的蛛网中。

而在画作右下角,一个几乎要被颜料覆盖的角落里,用指甲划出了两个极小的字:救我。

“这幅画,很有冲击力。”林景深凝视着那两个字,声音平静地对身旁的院长说,“我很喜欢。我想代表基金会收藏这幅作品,作为我们这次合作的纪念。”

院长的笑容僵硬了一瞬,导览员也面露迟疑。

收藏一幅如此“负能量”的作品,似乎并不吉利。

但面对林景深这位慷慨的捐赠者,他们找不到拒绝的理由。

在众人复杂的目光中,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画框从墙上取下。

就在画框离开墙壁的瞬间,一张折叠起来的纸片从画板与背板的夹层中悄然滑落,像一片枯叶,轻飘飘地落在地上。

林景深的助理眼疾手快,弯腰捡了起来,不动声色地递给了他。

那是一张打印的药单,上面清晰地记录着每日注射“情绪调节剂”的剂量和时间,剂量在过去一个月里,呈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

当天下午,这张药单的扫描件就出现在了顾承宇的加密邮箱中。

顾承宇立刻将药单信息发给了他长期合作的一位顶尖药理学专家。

分析结果在两小时后传来,验证了他们最坏的猜想:所谓的“情绪调节剂”,其核心成分是一种从未在国家药品名录上注册过的新型精神抑制剂。

它能高效地平复使用者的情绪波动,但副作用是产生轻度的致幻与记忆模糊效应。

长期使用,会让人的思维变得迟钝,意志力逐渐消磨。

顾承宇的指尖冰冷。

他没有选择立刻将这份足以掀起滔天巨浪的报告公之于众。

他知道,在没有绝对把握之前,任何轻率的曝光都只会被对方轻易定义为“谣言”。

他采取了更具杀伤力的策略。

他以研究中心的名义,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递交了一份措辞严谨的“关于疑似违规药物在特定机构使用情况的咨询函”,函件中附上了经过处理的匿名病例摘要和药理分析,却隐去了所有指向昭通疗养院的信息。

这封信像一枚定时炸弹,被悄无声息地安放在了监管系统的核心。

与此同时,他命令自己的数据团队启动了最高级别的社会影响模型推演。

模型的核心议题是:一旦这种药物以“心理健康”的名义在公务员、教师等关键系统中推广,社会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三天后,一份名为《温水效应》的报告生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