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破茧成凰前男友的追悔录 > 第537章 他们怕的不是我们,是你们开口

第537章 他们怕的不是我们,是你们开口(1/2)

目录

风暴的中心,往往是异样的寂静。

苏明心关掉教育局官网页面的那一刻,没有愤怒,也没有嘶吼。

屏幕上那条“关于XX中学不当言论的处理通告”冰冷得像一块墓碑,宣布着那个女孩微弱的呐喊被正式活埋。

录音删除,教师约谈,流程标准,滴水不漏,仿佛一场精准的外科手术,切除了一块刚刚开始发炎的组织。

她没有像过去那样,第一时间起草抗议信,或是联系媒体试图点燃舆论。

她知道,在绝对的权力高墙面前,鸡蛋砸上去,只会留下一滩黏糊的污渍,旋即被冲刷干净,连痕迹都不会存在。

硬碰硬,是匹夫之勇。

她的手指在通讯录上缓缓滑动,最终停在了一个名为“陪伴者”的加密群组上。

群里只有十二个人,包括她自己。

她们是“陪伴者计划”草创时期最早的参与者,也是那场地狱烈火中,拖着残破身躯爬出来的幸存者。

她们遍布全国,如今是律师、是医生、是家庭主妇,是人群里最不起眼的普通人,但她们的记忆里,都烙着同一个滚烫的印记。

苏明心没有发任何文字,只是上传了一张截图——那名中学女孩站在光圈里,仰着头,声嘶力竭的侧影。

一秒钟后,群里有了回应。

“她像当年的小雅。”

“不,她像我。”

“像我们每一个人。”

苏明心这才敲下一行字:“我想请各位以‘匿名家长’的身份,写一封信,给那些站在讲台上的老师。主题只有一个——我的孩子,也曾不敢说话。”

沉默,压抑了数秒的沉默之后,群里被“收到”两个字刷了屏。

没有一个人问为什么,也没有一个人质疑可行性。

她们都懂,当呐喊被捂住时,低语就是最锋利的武器。

她们要做的,不是向高墙投掷炸药,而是在墙根下,种满会钻透砖石的种子。

三天后,十二封信汇集到了苏明心的邮箱。

有的信字迹工整,逻辑清晰,充满了理性的剖析;有的信字迹潦草,带着泪痕晕开的墨迹,满是为人父母的锥心之痛。

苏明心通宵未眠,将它们汇编成一本薄薄的册子,封面是纯白色,只印着四个字——《讲台另一侧》。

她没有走任何官方渠道,而是联系了一家相熟的教师公益组织。

这家组织每年都会给偏远地区的教师寄送教学物资,她将数百本《讲台另一侧》伪装成教辅资料,夹在其中,悄无声息地发往了全国各地。

一周后,东部某省的一场初中语文教研会上,议程正进行到“教学经验分享”环节。

一个戴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中年男老师走上台,却没有打开他的PPT。

他从教案夹里,抽出了一张薄薄的打印纸。

“今天,我想给大家读一段文字,来自一本没有署名的书。”他声音平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尊敬的老师,您好。我的女儿今年十四岁,她很懂事,从不惹麻烦。她会在您提问时低下头,不是因为她不知道答案,而是怕答错了您会失望。她会在课后主动打扫卫生,不是因为她热爱劳动,而是怕不合群会被同学排挤。她脸上的微笑,是她最坚固的铠甲,也是最沉重的囚笼……”

会场里原本的交头接耳声渐渐消失了。

“……我们花了十几年,教她如何懂礼貌,如何守规矩,如何成为一个‘好孩子’。我们以为这是在保护她,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她在日记里写:妈妈,这个世界好安静,安静得我快要听不见自己的声音了。”

男老师的眼眶红了,他深吸一口气,读出了最后一句,声音不大,却像重锤一样砸在每个人的心上。

“我们不是来求您救她——是求您,别让她闭嘴。”

全场死寂。落针可闻。

同一天,在千里之外的西部和南部,另外两场主题各异的教师会议上,同样有老师站出来,朗读了《讲台另一侧》中的不同片段。

没有人组织,没有人事先串联,那沉默的共鸣,像地下涌动的潜流,无声地连接了每一颗被触动的心。

几乎就在教研会集体沉默事件发酵的同时,林景深收到了来自“绿洲二号点”所在地的紧急情报。

地方政府以前所未有的雷霆之势,开始了对“异常言论传播源”的清查行动,重点排查对象,赫然是教师与社区工作者。

山雨欲来风满楼。

他的团队立刻拟定了数套法律援助方案,准备正面硬刚。

但林景深却全部否决了。

他盯着地图上“绿洲二号点”的位置,那里像一颗脆弱的钉子,楔在庞大机器的缝隙里,任何正面的冲撞,都可能导致它被瞬间碾碎。

“我们不打官司。”林景深的声音异常冷静,“我们去送温暖。”

三天后,他的基金会向当地主管部门提交了一份申请报告——《关于启动“乡村教师心理关怀项目”的提案》。

报告中引经据典,痛陈偏远地区教师工作压力巨大,急需专业的心理疏导,以防止职业倦怠和心理问题的发生。

而他的基金会,愿意无偿提供所有资源。

这份“充满正能量”的提案,很快便得到了批复。

一周后,一支由资深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团队进驻了当地。

他们没有大张旗鼓,只是在社区中心和学校里设立了几个安静的“谈心室”。

每一个被上级“约谈”过的教师,都会接到一张通知,邀请他们前来接受一次免费的“压力疏导咨询”。

咨询过程温和而专业,绝口不提任何敏感词汇,只聊工作压力、家庭琐事。

但在每一次会谈的最后,当咨询师为对方递上一杯温热的清茶时,都会用一种近乎耳语的、充满安全感的声线,轻声问道:

“最近有没有哪句话,您想说,但没敢说?”

这是一个无法拒绝的温柔陷阱。

在密闭、安全、被充分共情的空间里,面对一个绝不会批判自己的倾听者,那杯茶的温度仿佛能融化心中最坚固的冰层。

第一个老师沉默了足足五分钟,然后用蚊子般的声音提到了“那个叫张慧的女孩”。

第二个社区工作者在连续说了三个“没什么”之后,突然崩溃大哭,断断续续地复述了自己是如何被要求去“引导”居民不要乱说话。

一周之内,七名被约谈者,都在这个情境下,主动吐露了与“张慧事件”相关的压抑和恐惧。

咨询师们恪守职业道德,没有留下任何录音证据。

但在他们提交给基金会总部的加密咨询报告中,这七份报告的结尾,都出现了一句相同的诊断结论:“存在显着的表达压抑倾向,建议持续关注。”

在林景深的系统后台,这个特定的结论短语,是一个被预设好的触发器。

当第七份报告上传完毕,系统警报被自动触发。

一份标记为“高风险舆情预警”的内部文件被瞬间生成,并自动归档。

文件内容很简单:在同一区域,短时间内,连续出现多例因不可抗力导致的群体性表达压抑现象。

林景深看着屏幕上闪烁的红点,嘴角勾起一抹冷意。

他没有制造证据,他只是让这台精密的维稳机器,自己记录下了它碾压过的痕迹。

顾承宇走进那间装潢考究的评审会会场时,主办方的负责人特意将他拉到一旁,笑容可掬却意有所指地强调:“顾教授,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心理健康标准化’,一些……嗯,还在调查中的个案,为了避免干扰,咱们就先不讨论了,您看可以吗?”

“明白。”顾承宇点头微笑,仿佛一个再配合不过的与会专家。

他确实没有提“织光”,没有提任何个案。

轮到他发言时,他打开的PPT标题也十分“标准”——《基层心理服务满意度调查报告》。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下午好。我今天分享的,是一些纯粹的数据。”他扶了扶眼镜,语气平淡如水,“这份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我们‘种子计划’合作院校的三千份学生匿名调研问卷。”

他按动翻页器,一张巨大的饼状图出现在屏幕上。

“我们设置了一个问题:在你接受过的心理评估或辅导中,你感觉评估方更关注以下哪一点?”顾承宇的声音清晰地回荡在安静的会场里,“选项A:你是否真的痛苦。选项B:你是否愿意配合。各位请看大屏幕,选择B的受访者,占比是78%。”

会场里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

顾承宇没有理会,他直视着坐在第一排的几位主要负责人,缓缓地,一字一顿地提出了一个问题:“我想请教各位,我们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初衷,究竟是在治疗人类共通的情绪,还是在筛选我们需要的顺从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