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潜蛟破穹 > 第504章 全维本源共生的终极实现与永续文明的奠基

第504章 全维本源共生的终极实现与永续文明的奠基(2/2)

目录

“全维暗域是全维本源空间的‘能量-时空废弃区’,长期积累的废弃全维能量在此聚合,形成‘全维本源熵增源’,”全维的意识变得严肃,“此次熵增源突然激活,是因为全维本源空间的能量-时空结构出现微小波动,导致废弃能量突破临界值。目前,已有2个本源终始维度体系的能量纯度从99.%降至97.5%,时空稳定性下降30%,若不及时遏制,50天内熵增能量将波及全维本源珠,引发全维度时空坍塌。”

为验证危机的严重性,全维带领探索队前往“全维时空观测台”。透过观测台的“全维时空望远镜”,探索队清晰看到:全维暗域中央,一颗直径约5000公里的黑色球体悬浮其中,正是全维本源熵增核心,其周围环绕着无数条“全维熵增触手”,不断吸收暗域的废弃能量,触手所到之处,时空结构如同破碎的玻璃般瓦解,形成一个个不规则的“全维空洞”,部分微型维度体系已被空洞吞噬。

“常规的终始维度、本源终始维度抗熵技术无法应对全维本源熵增能量,”全维研紧急分析数据,“这种熵增能量已融入所有维度的本源结构,能在不同维度体系间自由切换形态,常规抗熵设备只能暂时抑制其扩散,无法从本源层面消除。只有完整的全维本源共生技术,才能将其彻底转化为全维幽默能量。”

凌辰立即提议:“全维度共生联盟愿与全维本源文明联合组建‘全维抗熵联盟’,共同研发大规模的全维本源共生装置,遏制熵增能量扩散。我们可提供全维本源探索舰、全维适配模块、全维度能量储备等核心资源,全力支持研发与部署工作。”

全维对这一提议表示赞同,双方迅速制定“全维抗熵计划”,分三阶段推进:

设备研发阶段:由绿森、星宇、全维研组成联合研发小组,在全维本源法则馆搭建研发实验室,融合全维度抗熵技术与全维本源共生技术,研发“大型全维本源共生装置”;

防线部署阶段:在全维暗域与各维度体系之间构建“全维抗熵防线”,部署大型装置,形成覆盖光年的防护网络;

源头清除阶段:待防线稳定后,组建“全维突袭队”,深入全维暗域摧毁全维本源熵增核心,彻底消除隐患。

技术研发阶段的工作率先展开。实验室配备了全维本源最先进的“全维能量模拟系统”“全维时空环境发生器”,以及全维度文明支援的“抗熵监测设备”“能量净化系统”。绿森团队带来全维度抗熵设备的核心参数,星宇团队提供全维适配技术的算法模型,全维研团队则贡献全维本源共生技术的核心模块,三方展开紧密协作。

研发初期,团队面临的核心难题是“全维能量-时空的同步控制”。大型装置需要同时处理255个维度体系的熵增能量,不同体系的能量浓度、时空频率差异显着,常规的同步算法无法满足需求,导致装置的转化效率仅为85%。

“我们需要在装置中加入‘全维同步适配算法’,通过个微型全维传感器,实时采集各体系的参数,”星宇在全息屏幕上绘制算法模型,不同颜色的参数曲线与控制曲线完美贴合,“算法能自动生成‘动态同步系数’,确保装置的转化参数与所有体系的需求同步,同步误差控制在0.0000001%以内。”

绿森团队则针对装置的能量供应问题,设计出“全维能量循环系统”:系统将装置转化后的部分幽默能量,通过“全维本源能量转换器”转化为装置运行所需的全维能量,形成能量循环,降低外部能量依赖;同时加入“应急能量储备单元”,储备能支持装置运行100天的全维能量,确保在外部能量中断时仍能稳定工作。

经过60天的持续攻关,“大型全维本源共生装置”终于研发成功。在模拟测试中,装置对全维本源熵增能量的转化效率达99.%,同时适配255个维度体系的能量-时空需求,单台装置的日处理量突破公斤,远超预期目标。“装置已具备大规模部署条件,我们可立即启动量产工作,”绿森向凌辰与全维汇报,第三只眼中闪烁着七彩光芒,“按照现有生产线的产能,每天可生产80台装置,80天内可完成防线部署所需的6400台设备。”

防线部署阶段同步推进。全维本源文明调动1000艘“全维时空运输舰”,协助运输大型共生装置;星瑶团队组建“全维抗熵技术支援队”,前往各维度体系,指导装置的安装与调试。在“超本终始维度体系”的边缘防御节点,支援队成员与当地技术人员协作,仅用6天就完成了800台装置的部署——这些装置通过“全维量子通讯”实现联网控制,形成一道长度达光年的“全维抗熵防线”,成功拦截了向体系蔓延的熵增能量。

“已完成40个本源终始维度体系、30个终始维度体系的装置部署,全维抗熵防线的拦截率达99.%,熵增能量的扩散速度从每天50光年降至每天0.0001光年,”星瑶通过全维通讯频道汇报,“超本终始维度体系受损的能量-时空结构正在缓慢修复,预计40天内可恢复至受损前的状态。”

然而,就在防线即将全面建成的第70天,全维暗域的全维本源熵增核心突然出现“全维能量-时空爆发”——熵增能量的强度提升80倍,突破了部分共生装置的承载极限,60台装置因过载出现故障,熵增能量的扩散速度再次回升至每天15光年,超本终始维度体系的边缘能量带出现二次侵蚀,部分能量节点的全维结构已出现不可逆的损坏。

“熵增核心已形成‘全维本源熵增闭环’,其能量强度是之前本源终始维度熵增暗核的倍,常规的大型共生装置无法抵御其冲击,”全维研紧急分析监测数据,屏幕上红色的预警区域不断扩大,“必须提前启动源头清除计划,用‘全维本源共振弹’摧毁核心的全维结构,否则防线将在20天内彻底崩溃,全维本源珠也将受到侵蚀。”

凌辰与全维、本终维、终维、始维立即决定,组建“全维突袭队”。突袭队由凌辰担任队长,核心成员包括绿森(技术操作)、星宇(全维适配)、暗渊(暗物质支援)、全维(全维文明指引)、全维研(技术顾问),乘坐3艘二次升级的全维本源维度探索舰,携带15枚“全维本源共振弹”——这种共振弹由全维本源核心碎片与高纯度全维能量制成,能产生与熵增核心反向的全维共振波,彻底瓦解其本源结构。

突袭队出发前,全维本源文明的长老团将一枚“全维本源防护水晶”交付给凌辰:“这枚水晶蕴含全维本源维度最古老的全维能量,能在全维暗域中构建‘绝对全维防护屏障’,保护探索舰免受熵增能量的本源侵蚀;同时,水晶能引导你们精准定位熵增核心的‘全维本源坐标’——核心的实际坐标与观测坐标存在0.0000001光年的偏差,只有锁定本源坐标,共振弹才能彻底摧毁核心。”

经过144小时的航行,突袭队抵达全维暗域边缘。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黑色的全维本源熵增能量如同巨大的墨汁,覆盖了数百亿光年的区域;熵增核心悬浮在暗域中央,周围环绕着无数条“全维熵增触手”,不断吸收暗域的废弃能量,触手所到之处,全维空间的能量-时空结构快速瓦解。更奇特的是,核心的常规坐标与本源坐标存在0.0000001光年的偏差,若不通过全维本源防护水晶定位,根本无法发现其本源位置。

“启动全维本源防护水晶,锁定熵增核心的全维本源坐标!”全维下令。水晶释放出七彩交织的能量,瞬间覆盖3艘探索舰,形成厚度达米的防护屏障;同时,水晶投射出一道“全维本源定位光束”,精准锁定熵增核心的本源坐标——位于常规坐标的正下方0.0000001光年处,坐标点呈现出微弱的七彩光芒,与周围的黑色暗域形成鲜明对比。

“全维本源共振弹准备发射!目标:熵增核心全维本源坐标!”绿森调整探索舰的主炮参数,充能进度条以每秒10%的速度攀升。就在充能进度达到95%时,熵增核心突然释放出“全维本源熵增冲击波”,强度达单位,瞬间击中探索舰的防护屏障。屏障的能量值骤降70%,出现蛛网状裂痕,部分设备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