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再论朝政(2/2)
那刘班头却摆了摆手,没有接饼,反而凑近半步,压低了声音,语气带着几分罕见的关切与警告:“张家娘子,近来……生意可好?”
王氏一愣,忙道:“托官府的福,还过得去。”
刘班头目光瞥了一眼还在兀自哼歌的张小郎,声音压得更低,几乎如同耳语:“娘子是明白人……近来汴梁城里,看着是热闹了,可……这水底下,旋涡多着呢。管好家里的小郎君,有些话……有些调调……可不能在外头胡乱唱念,免得……惹祸上身啊!”
王氏脸色瞬间白了白,她何等聪慧,立刻听出了弦外之音,连忙点头:“是是是!多谢班头提点!小孩子家胡诌的,我回头一定好好管教!”说着,赶紧转身拉过儿子,低声斥道:“法儿!莫要胡唱!快帮娘收碗!”
刘班头见状,微微颔首,又似无意地补充了一句,声音轻得几乎被风吹散:“眼下……还好是赵府尹当家……他老人家……念旧……心肠软……若是换了别个……唉……只怕就没这般好相与了……娘子好自为之。”
言罢,他不再多言,领着衙役继续向前巡去。留下王氏站在原地,手心冰凉,一阵后怕。她自然听懂了那未尽的深意——如今的开封府尹赵德安,乃是秦王陈太初的大舅哥,念着旧情与香火,对市井小民尚有几分回护之心,手段也相对宽和。若换了秦桧那般心狠手辣、热衷罗织罪名之人当政,只怕这无心童谣,就足以让她们母子陷入囹圄之灾!这看似太平的街市,实则暗藏杀机!
与此同时,汴梁城东南隅,大宋最高学府——太学之内。
激烈的辩论声正从明伦堂中传出,与市井的喧嚣截然不同,这里涌动的是思想的碰撞与交锋。
数十名太学生青衣博带,或坐或立,围绕“近日朝局变革与《四海论》之得失”争得面红耳赤。
一方学生慷慨激昂:“秦桧奸党倒台,贪腐遭严惩,海禁重开,百业复苏!此乃陛下圣明独断,拨乱反正!足证圣天子在位,自有雷霆手段,何须那《四海论》所言‘分权制衡’之赘述?君臣父子,纲常有序,此乃天地正理!权若分置,令出多门,国将不国!”
另一方学生立刻反驳,言辞却颇为谨慎,并不直接否定君权,而是巧妙援引现实:“兄台此言差矣!圣天子自是明察秋毫。然,若非此前权奸蒙蔽圣听,贪腐横行,又何以致使工部巨亏、边军欠饷、流民百万?《四海论》或有激进之处,然其‘依法治贪’、‘监察独立’之论,岂非正可弥补人治之疏漏?前车之鉴未远,我等岂能重蹈覆辙?”
又有学生接口,语气沉痛:“如今朝堂虽清算秦党,然制度未变!仅靠陛下天威与新任官员之操守,能保几年清明?若制度不改,难保日后不再出张桧、李桧!《四海论》所倡,非为削君权,实为固国本,保社稷长治久安耳!”
支持君权至上的学生愤然道:“尔等岂非暗倡秦王之说?此乃…”
“非也!”立刻有人打断,“吾等所论,乃天下公器!秦王之说,亦为一家之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有何不可?莫非只因言出秦王,便因噎废食,对其所有主张一概摒弃?此非士人所为!”
辩论激烈异常,却始终围绕着“制度”、“法治”、“贪腐”等具体问题,无人敢公然质疑皇权本身,但那股要求变革、渴望建立一种更稳定、更少依赖于个人道德的制度性保障的思潮,已然在年轻士子心中悄然生根发芽,并与陈太初那远在海外的身影,产生了某种隐秘的共鸣。
堂外秋风掠过参天古柏,发出阵阵松涛之声,仿佛在为这场关乎帝国未来的思想交锋,奏响深沉而未知的序曲。
汴梁城,就在这表面复苏、内里暗潮汹涌的诡异平衡中,小心翼翼地维系着它的繁华旧梦。每个人都在观望,等待着那最终必将到来的……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