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止步江浦县(1/2)
攻克全椒县后,城中的粮秣、银钱虽不及凤阳丰厚,却也大大补充了军需,刘处直并未久留,稍事休整后率领各营掌盘继续进军江浦县,准备打过长江了。
兵锋所至,势如破竹,全椒陷落的消息早已传开,江浦县内官民人心惶惶,守军更是无心恋战。
义军的侦骑刚到城下,象征性地放了几箭,城头便乱作一团,不等大军围城,知县便带着家眷仓皇乘小船逃往对岸的南京,剩下的一些衙役和乡兵一哄而散,崇祯八年二月十二日,义军兵不血刃再克江浦。
“哈哈哈!南京!老子来了!”扫地王张一川站在江浦县的城楼上,叉着腰,意气风发地指向东南方,“狗皇帝的老家咱端了,这回非得去他那南京城里坐坐龙椅不可!”
众掌盘子也都喜形于色,从去年义军鲁山会盟到现在已经征战数月了,谁也没想到一群来自陕西的泥腿子居然能打到大明南都,唯有老回回马守应眉头微蹙,望着远处那一片浩渺的水色,若有所思。
刘处直心中也激荡不已,但他毕竟是义军大帅得正经一些,强压下兴奋后下令道:“全军入驻江浦县!立刻搜寻所有渡江船只,砍伐木材,赶制小船!侦骑沿江探查,寻找渡口!”
命令传下,各营立刻行动起来,士卒们兴高采烈地冲入江浦县的大街小巷、渔村码头,搜寻购买一切可以浮水的东西。
然而,兴奋之情很快就被眼前的现实浇灭。
当刘处直在一众掌盘的簇拥下,亲自来到江边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时值初春,江水浩荡,烟波渺渺,极目远眺,对岸的景物模糊难辨,只能看到一条细长的黑线,江风凛冽,带着他们从未闻过的、浓重的水腥气,吹得旗帜猎猎作响,也吹得这些来自西北黄土高坡的汉子们心头冰凉。
“额……额滴娘哎……”闯塌天刘国能张大了嘴,半晌才喃喃道,“这……这他娘的是江?这分明是大海嘛!”
“放屁!大海比这还大!”左金王贺锦驳斥道,但声音里也充满了不确定和震撼,他们转战数省,见过最大的河流不过是黄河,黄河汛期虽也汹涌,但宽度何曾有过这般景象?
梁五在一旁低声道:“各位大王,这就是长江了,本地人都知道这段江面最窄处也有四百多丈宽,水深流急,暗漩极多,非大船熟手不能渡。”
“四百丈?!”张一川倒吸一口凉气,比划了一下,“他奶奶的,这得多少条壕桥才够得着对岸?”
而缴获和搜集到的船只也没有多少,大部分是些小渔船和舢板,加起来不过一百多条,如何载得动这十几万人马和数万匹牲畜辎重呢?临时砍伐树木做的小船,在这浩瀚的江面上,恐怕一个浪头就打散了。
刘处直的心直往下沉,他瞬间明白了,为什么南京朝廷似乎并不急于派大量的官军来援,有这条天堑长江在,他们根本有恃无恐!攻打南京的计划,在见到长江的第一眼,其实就已经破产了。
但是他不能表现出来,军心可鼓不可泄,他面色沉静,甚至故意露出一丝不屑,哼道:“宽又如何,要是长江有用历史上的朝代就不会灭亡了,继续搜集船只,打造木筏!让弟兄们看看,我义军没有过不去的坎!”
“大帅说的是!”众掌盘纷纷附和,但语气已不如先前那般热烈,眼神中都多了一丝疑虑和凝重。
接下来的几天,义军士卒们依旧忙碌,但气氛明显压抑了许多,江边堆起了不少小船,大船也增加了几条,但面对茫茫大江,这点家当就不够用了。
而对岸的官军,显然不打算让他们安心准备。
第二天午后,长江之上,帆影点点,一支庞大的舰队自下游逆流而上,旌旗招展,最大的几艘战舰上,高高飘扬着“李”字将旗和“操江御史谢”的官旗。
一百多艘大小战船,排列成阵型,浩浩荡荡地巡行于江心,楼船斗舰,体型庞大,几乎如同水上的城堡,较小的艨艟、海沧船灵活穿梭,船队阵容严整,军容极盛。
最大的楼船舰桥上,操江御史谢文锦身着绯袍,手扶栏杆,眺望着北岸如蚁群般的流寇,脸上带着轻蔑的冷笑。
一旁站着一位顶盔贯甲、身材魁梧的将领,正是世袭临淮侯、现任水师提督李弘济,他面容刚毅,目光锐利,透着职业军人的沉稳。
“乌合之众,竟也觊觎天朝南都,真是螳臂当车,可笑至极。”谢文锦捋着胡须道。
李弘济沉声道:“操院大人不可轻敌,彼辈陆战凶悍,连克数城,必有过人之处。所幸天佑大明,有此大江天堑,使我水师得以逞威,只需锁住江面,彼辈便寸步难进。”
他朗声下令道:“传令!各船装填弹药,目标北岸流寇聚集处,三轮齐射,以儆效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