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步步惊心·塞外(1/2)
辰时三刻,一阵马蹄声从东南方传来,先见明黄大旗在风里舒展,旗面绣着五爪龙纹,随后一众侍卫出现在路上。
那是康熙的御前仪仗,二十名御前侍卫着玄色骑射服,腰悬鲨鱼皮鞘的腰刀,胯下骏马踏得草叶翻飞,却始终保持着两列纵队,步伐齐整如丈量过一般。
队伍正中,康熙勒住缰绳,他未穿朝服,只着一件石青色常服,领口袖口绣着暗金线的流云纹,明黄腰带束得腰身挺拔。
“前面可是镶黄旗蒙古的牧地?”康熙开口,声音不高,却能穿透风响,众人闻言低头。
身旁的蒙古向导忙催马上前,他是喀喇沁部的台吉,身着绛红色蒙古袍,腰间挂着银饰弯刀,躬身回话:“回陛下,再行三十里,便是我部的夏季牧场,牧民们已备了奶茶等候。”
康熙微微颔首,双腿轻夹马腹,坐骑“踏雪”是匹乌骓马,通身墨黑只四蹄雪白,此刻得了指令,缓步向前。
马蹄踏过的地方,惊起几只云雀,扑棱棱飞向天际。他抬手按住腰间的玉扳指,目光掠过坡下的羊群,牧人披着藏青大氅,见了仪仗便远远翻身下马,跪在草地上,双手举过头顶。
随行的八旗将领们紧随其后,甲胄上的铜钉在阳光下闪着冷光,却不敢发出半分碰撞声。
康熙瞥见坡下有个穿红袄的蒙古小姑娘,约莫五六岁,躲在母亲身后,正睁着圆眼睛看明黄大旗。
他忽然勒住马,从鞍旁的锦囊里取出一块蜜饯,示意侍卫递过去。小姑娘接了,怯生生地磕了个头,转身跑回母亲怀里,红袄在绿草丛里晃了晃,像朵盛开的山花。
日头升至正午时,队伍抵达喀喇沁部的营地,众人心里松口气,终于到达目的地了。
蒙古王公们早已候在帐篷外,身着绣金蟒纹的蒙古袍,手持哈达,见康熙下马,忙齐齐躬身:“恭迎陛下!”
康熙上前,接过最长的一条蓝哈达——按蒙古礼,蓝哈达为尊,他指尖触到哈达上的羊毛,温软得像云絮,随即抬手拍了拍喀喇沁郡王的肩:“免礼,朕来看看你们的牧场,看看草原的收成。”
帐篷里早已生了火,铜壶里的奶茶咕嘟作响,飘出奶与砖茶的混香。
康熙坐在铺着虎皮的毡毯上,接过王公递来的银碗,却没有立刻饮,而是指着帐外的羊群笑道:“去年朕赏的种羊,瞧着是养得好了。”
郡王忙应道:“托陛下的福,今年羔羊存活率比往年多了三成!”
康熙闻言,嘴角终于绽开一点笑意,端起银碗抿了一口,奶茶的醇厚混着塞外的风,竟比宫里的御膳多了几分鲜活。
暮色降临时,营地亮起了火光,康熙站在帐篷外,望着远处牧民们燃起的篝火,火光映着他们的身影,传来隐约的马头琴声。
侍卫轻声问是否要回帐,他却摇头,只望着那片跳动的火光,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
这趟塞外之行,原是为了稳固蒙古联盟、巡视边防,可此刻见着草原的辽阔,听着牧民的歌声,倒让他暂时忘了京城的繁琐,只觉得这天地间的安宁,比宫里的琉璃瓦更让人踏实。
夜风渐凉,他裹紧了身上的披风,转身向自己的大帐走去,风遥此刻已睡下,她们赶了许久的路,哪里还有心思去看风景。
两个孩子也早已歇息,就在旁边的小帐中,由春和和安平看守,她很放心交给他们。
康熙刚踏进大帐,就挥退众人,自己褪去衣服,随后直接躺在她身边休息,他也累了。
次日,风遥是被怀里的人吵醒的,她低头看着缩在自己怀里的怡宁,心里无奈,“宝贝,你怎么来了,哥哥呢?”
怡宁见自己亲亲额娘醒了,她起身拉额娘,“额娘起床,出去玩,阿玛和哥哥出去玩了。”
风遥顺着她的力度起身,将她抱在怀里,“那怡宁怎么不跟着阿玛一起去?”
怡宁乖乖坐在她额娘腿上,闻言看向风遥,“额娘还在这里,自己一个人不好玩,怡宁陪。”
风遥搂着女儿,感慨怪不得他更喜欢怡宁,就冲着这份贴心,她也喜欢啊。
“好,怡宁陪,那额娘先去梳洗,然后就带宝贝出去玩好不好?”,怡宁点头,她从风遥怀里起来,坐到一边乖乖等着额娘。
风遥见她这么乖,不由自主的亲亲她的小脸,怡宁瞬间羞红了脸,捂着小脸不敢看人。
风遥轻笑,这孩子,随后她起身去梳洗,看着月满手里的衣服,“换一身简单点的衣服。”
月满转身从后面的衣服中选了一件出来,风遥见过示意她给自己穿上,等一切收拾好后,她就带着女儿出去,身后还跟着一大帮人。
风遥领着女儿在草原上漫步,微风拂过,她伸开双臂,这才是自由,她最向往的自由。
怡宁学着额娘的样子,闭眼感受外面的一切,高兴的笑出声,然后就开始带着额娘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