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通讯研究(2/2)
电力储备小组的困境最为根本。他们尝试制作伏打电堆——用锌片、铜片和盐水堆叠,但产生的电压极低,且几分钟后便因电解质消耗而失效。改用硫酸后,电力输出有所提升,却仍无法满足电报机的基本需求,甚至连让小磁针持续偏转都做不到。
半年时间在重复实验与失败中流逝。电磁学小组未能突破“静电”的局限,无法解释电流的产生;材料小组的橡胶绝缘层仍在改良。
铜线的纯度也因冶炼技术限制而影响导电率;机械小组的原型机始终停留在“按下按键无反应”的阶段;电力储备小组的伏打电堆如同脆弱的玩具,每次实验都需要重新更换金属片与电解液。
朱昭熙在一次阶段性会议上看着桌上杂乱的实验器材,首次意识到自己的乐观近乎盲目。蒸汽机的成功让她误以为科技突破可以一蹴而就,却忽略了电报所需的电磁理论、材料科学与机械工程的交叉积累。
这个时代没有“欧姆定律”,没有“电磁感应现象”的系统认知,甚至连“电压”“电阻”的概念都尚未形成。
朱昭熙只能调整策略,“电磁学小组先放下应用研究,专注基础理论——电是什么?磁是什么?它们如何相互作用?材料小组不仅要找导体,还要研究金属的纯度与导电性的关系,橡胶的硫化工艺必须标准化。”
她下令从虞国各大学府选拔数学、物理方向的青年学者充实团队,并设立“基础科学奖励基金”,鼓励对电磁现象的纯理论研究。
深秋时节,电磁学小组的年轻研究员李诚在实验中发现:当线圈在磁场中运动时,导线两端会产生微弱的电流。“
这是否就是‘感应电’?”他在报告中用“切割磁力线”描述这一现象。朱昭熙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解决电流生成问题的关键——尽管此时的装置还只能产生瞬间电流,离稳定发电仍有距离,但已为后续的发电机研究埋下了伏笔。
材料小组传来另一个进展:通过反复煅烧与提纯,他们将铜线的纯度提升至98%,导电性能显着增强;橡胶与硫磺的配比经过二十三次试验后,终于制出具有弹性与绝缘性的硫化橡胶层。
机械小组则改进了电磁铁的绕线方式,用更细的铜线密绕铁芯,并尝试增加伏打电堆的层数以提升电压。
当三十层电堆串联时,电磁铁终于能吸动杠杆,带动笔尖在纸带上划出一道浅痕——尽管这道痕迹断断续续,且需要人工持续按压按键,却让整个团队看到了希望。
朱昭熙站在实验室里,看着那台勉强能“画痕”的原型机,摇了摇头,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从“制造电流”到“稳定输电”,从“电磁现象”到“电报编码”,中间隔着无数尚未被认知的科学鸿沟。